氢燃料电池产业及技术目前在哪个发展阶段
1月20日,2019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技术峰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上,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副秘书长王菊、岩谷产业株式会社井上吾一、北京伯肯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徐焕恩、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何广利、德国林德气体王煜武等五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参加了以“氢燃料电池产业及技术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为主题的沙龙,并对氢的制取、运输、储存、加注各环节的技术路线等相关问题各抒己见。
主持人陈勇:
请问各位,以您的企业所处行业位置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否具有产业化的能力?您所在的企业能为汽车产业化提供哪些支撑?
王煜武:从制氢角度来看,我们非常乐观的认为是可以产业化的,原因有这么几点:燃料电池技术也起步是蛮早,过去像宝马等企业都做过这方面的研发,只不过走的路径可能不一样。最初的时候走的是内燃机,当时是由林德提供的液氢,当然发展到现在直接通过燃料电池的转化效率会更高一点。另外一个,从我们这个气体公司角度来看,氢气现在在中国对商品化的比率是非常低的。有很多氢气工业领域当中氢气是被烧掉,或者是直接释放掉,没有被利用起来,所以我们国家氢气的资源现在是很丰富的。从工业尾气当中的提纯获得是完全能支撑这个产业的起步。至少从源头——气体公司来说,我们认为是非常乐观的。
何广利:我觉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国内举例来说,以前大家关注非常多的是纯电动的路线,现在大家开始关注燃料电池这个路线,这两个路线构成了新能源汽车两大路线。那么,为什么在这两年开始关注燃料电池路线呢,我觉得除了商业上的原因、补贴上的原因之外,另外非常关键的,就是这几年推广纯电动的时候一些实际的问题。实际的例子是纯电动汽车在北京还算可以,如果到东北,冬天这个问题其实解决不了。从这个角度来讲,需要另外一个路线支撑或者是来补纯电动汽车的短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会有他特定的市场。另外前端供应这部分,氢能和电是很类似的。从大的能源角度来讲,很多国家的政策,甚至外交的政策都是能源石油进口。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纯电动路线用的电,还是我氢能源路线用的氢气,都是二次能源,且有丰富的制取原料。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是能够保障能源安全非常重要的路线。
所以我觉得从这两方面来看,氢能路线肯定能成为一个大趋势,逐步发展起来。
徐焕恩:我说一下,首先对目标我们是乐观的,前景是充满期待的,氢能源燃料电池汽车一定会发展。但是这里面要强调几点,如果把氢能源作为一些吃饭的东西,这个恐怕不现实,当前状态还是要手里拿着,慢慢往嘴里送。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个是对的,但是如果是根据国家政策,为了利益补贴,仓促上马,那么这个角度就是错的。之所以把它作为一个愿景,既然是终极目标,说明这个路途一定是很长很远,这期间有很多基础设施、基础条件,需要我们去公关。长远问题,没有基础测试的条件,只能拿着国外的零部件来做,所以就没有定价权。这个事情对于一个行业发展,必然会有很多的障碍。所以,我觉得当前重点应该是对于一些零部件的开发、建设和储备,把目标放到长远一点,有计划有步骤。比如说,现在看国外所有的电动车、燃料电池车的发展都能看见一个词——demo,也就是指示范运营单位。千万别说这个地方计划发展多少车,那个地方也要发展多少车。没有演示实验,就根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所以这个行业我建议稳步前进做好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一定会成功!
王菊:前三个专家更多的是从能源供给的角度来谈,我从整车的角度来谈一下,我认为量产、产业化这个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其实从技术路径来说,燃料电池汽车的路径比纯电动复杂,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大家有看到是纯电动先出来,大概到现在已经示范十年左右。也就是说,过去十年的一些积累,走到了燃料电池汽车该发展的时机,这是从技术层面;仔细谈燃料电池汽车,它和纯电动的不同是,发动机这块不太一样。其他的零部件包括一些整车,都是可以用传统的车辆。另外燃料电池系统很多的零部件都是可以传统升级改造的。在比较典型的两个企业,丰田和现代,他们两个整车企业,虽然在燃料电池领域做了一二十年,但是在这个产业过程中,他们培育了整个产业链。比如丰田的空压机,就是丰田旗下做纺织的企业,不断的改造到现在做空压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个产业链需要很多的基础,在政府支持下,部分企业都已经明确了产业化的目标。所以我想,既然明确了目标,接下来稳扎稳打就能真正的实现量产。
井上吾一:我说一下日本的情况,简单的一个介绍,日本现在有101所加氢站,但是即使是101所,也达不到普及的状态,也需要国家的补助在里面。除了加氢站的运营之外,制氢的成本要下降,或者说只有加氢的成本下去,才能推广这个业务,才能谈到普及这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