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电池博客

中国高镍材料电池时代来了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2-23 16:37    点击量:

由于镍钴铝电池的研制难度较大,其核心技术仍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镍钴铝材料的主要供应商业也以住友金属、日本化学产业株式会社和户田化学等日企为主。目前国内研制镍钴铝电池的企业相对较少。

 

更多企业使用的是镍钴锰材料。镍的作用在于提升材料的体积能量密度,钴用于提高材料的循环和倍率性能,锰主要用于提高安全性和结构稳定性。

 

按照镍钴锰的混合比例,镍钴锰材料按照镍含量由低到高,又可分为333、523、622、811等。目前,国内使用NCM523材料的电池比能量可达到160-200Wh/Kg,NCM622可达约230Wh/Kg,而NCM811/NCA则可以达到280Wh/Kg。

 

在11月初召开的第三届2018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动力电池领域首席专家王芳提及,从产业化角度考虑,中国的动力电池行业正值NCM523和NCM333时代,NCM622处于中试阶段,NCM811处于研发阶段,但实际的发展状况比想象的更快。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中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45.6GWh,三元电池占到一半以上。其中,NCM523材料电池仍是主流,但NCM811材料电池的成长速度已不可小觑。

 

"811"元年

 

按照工信部《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新能源汽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300Wh/kg以上,力争实现350Wh/kg,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Wh/kg,成本降至1元/Wh以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350Wh/kg。

 

考虑到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需求和全球钴价上涨的影响,少钴高镍的NCM811材料电池成为企业研发的重点。

 

5月,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下称比克电池)开始大规模量产使用高镍811材料的18650-3.0Ah动力电池电芯。四个月后,比克电池宣布,其811产品在动力电池出货量中的占比已超过五成,目前已用于多款车型。

 

在10月举行的中国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展览会上,比克电池又展示了一款已经实现量产的高镍811材料电芯。据比克电池介绍,该款21700-4.8Ah的圆柱电芯已达到全球最高容量水平。

 

比克电池成立于2001年,主要从事锂离子电芯研发、生产、销售,是国内圆柱电池的代表企业之一。真理研究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比克电池装机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8%,排名第六。

 

除比克电池外,国内还有众多电池企业相继宣布它们的高镍电池量产计划。

 

目前,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津力神)已实现量产高镍811材料电池,相关车型已进入推荐目录。且该公司研发的NCA高比能量动力电池,电池比能量已超过300Wh/kg。

 

据PushEvs报道,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计划于2019年推出NCM811动力电池。宁德时代总裁黄世霖曾表态,公司计划到2020年实现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比亚迪和国轩高科也提出了类似的计划。

 

上述三家企业今年前三季度动力电池装机量分列全国第一、二、四位。

 

宁德时代成立于2011年,由全球锂电巨头ATL的动力电池业务独立而成。2017年起,宁德时代赶超日本松下,成为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最大的企业,并与2018年成功上市。到今年年底,产能预计超过31.5Gwh。比亚迪的产能为28GWh。国轩高科成立于2006年,2014年登陆深交所,产能约为16GWh。

 

鹏辉能源、亿纬锂能等公司也表示,已经完成高镍811电池从产品技术突破,到小批量生产,再到客户送样认证测试的过程。

 

正极材料企业当升科技在今年初接受投资者调研时称,已经实现高镍811正极材料批量生产,今年全年产销量将保持大幅增长。

 

目前NCM811的报价在24万元/吨左右,高于NCM523的报价,但前者因钴用量的减少,成本较后者低约1.4万/吨,因此,NCM81吨毛利将增加3.9-4.4万元。

 

根据真锂研究预计,受需求推动,2018年NCM811电池的生产总量将达到去年的10-15倍。

 

今年一季度,国内三元材料产量约3.17万吨,同比增长64.26%。其中常规NCM型号(包括NCM523和NCM333等)占比78%;NCM622型号占比14%;NCM811/NCA占比8%,增长明显。两年前,NCM811/NCA的市场份额还不到1%。

 

因此,2018年被业内称为高镍811量产元年。

 

另据瑞士银行(UBS)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之后NCM811的市场份额将迅速扩大,到2025年三元材料的NCM622、NCM811和NCA将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艰难迈进

 

由于镍钴锰使用比例的调整,NCM811等高镍材料在提高镍比例、大幅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同时,也会造成电池热稳定性的持续下降,进而影响到电池的安全性。

 

镍在反应过程中还会影响电池可逆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带来电池循环应性能减弱、充电效率降低的问题,给大规模应用形成阻碍。

 

业内共识,尽管国内NCM523和NCM622电池制备技术已较为成熟,但生产NCM811电池仍非易事。

 

由于镍自身的化学特性,容易造成锂的析出,从而影响混料、涂布等后续加工过程,这是生产NCM811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单体电池生产主要包括混料、涂布、烘烤、辊压、分条等环节。混料即将正、负极固态电池材料混合均匀后加入溶剂,通过真空搅拌机搅拌成浆状。涂布环节则是正负极浆料涂覆在集流体(铜箔,铝箔)表面,以制作极板。

 

比克电池圆柱电池总工李艳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克在生产NCM811电池的过程中,需要对正极材料、浆料、电解液的选择和配比,以及工艺和制造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改进。她举例称,“考虑到高镍材料的氧化性强,对生产所用的水也进行了调整。”

 

有关人士指出,目前正极材料上纯粹使用NCM811材料的电池仍然较少,总体上属于小规模试验阶段,但是将NCM811材料与NCM333或者锰酸锂等材料进行掺杂,并以此作为正极材料的情况已经较为常见。“严格地说,使用811正极材料和NCM811电池有一定区别。”他说。

 

有关人士表示,使用混合材料可在大幅提高安全性的同时,提升能量密度。企业通过逐步提高NCM811材料的比重来验证技术可靠性,这也算作发展高镍电池技术的方法之一。

 

圆柱形、软包和方形是动力电池不同封装形式。目前,圆柱形动力电池生产工艺最为成熟,电池组装成本较低,良品率和一致性较高,但单体比能量略逊于另外两种电池。

 

软包动力电池安全性能高,循环性能好,但一致性较差,成本较高。方形电池在安全性优于圆柱形电池,相对能量密度高,但生产工艺难以统一。

 

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是降低电池成本,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国内电池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2018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研发投入为7.18亿元,约占营业收入93.6亿元的7.6%,研发人员占到员工数量的五分之一。同期,国轩高科的研发投入约为1.32亿元,占营收的5.1%。此外,宣布每年将投入销售额的5%作为研发经费的还有力神电池和比克电池,后者在过去三年累积研发投入超过3亿元。

 

正视差距

 

与中国电池企业相比,日韩企业在高镍电池上已先行一步。

 

其中,日本松下可谓一路领先。从2008年开始向特斯拉配套供应圆柱电池开始,松下不断改进正极材料,并先后推出了NCM18650电池和比能量高达340Wh/kg的NCA21700电池。

 

韩国企业也较早布局NCM811电池。其中,LG化学计划在将推出第三代软包动力电池,单体电芯能量密度目标为270-280wh/kg,比目前量产的能量密度高出50%。已方形电池为主要产品的三星SDI则在研发其第4代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可达270-280Wh/kg,预计2021-2022年间实现量产,第5代电池将于2023年以后量产,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将达到300Wh/kg。

 

相关数据显示,上述三家韩国电池企业2017年的研发投入高达35亿元、28亿元和10亿元。

 

然而,韩国企业的高镍电池研发进程并不如想象的顺利。此前,LG化学、SK创新相继宣布推迟其NCM811电池量产计划。多位电池业内人士猜测,推迟量产的主要原因在于NCM811软包及方形电池的安全性还存在缺陷。

 

王芳表示,品质控制是企业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产品性能、安全、寿命和成本是否能够与对手去竞争,才是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

 

“拥有高一致性、高安全性的电池才更有市场竞争力。”有关人士在采访中提到,近年来,中国电池行业在技术和规模上发展迅速,电池技术与日韩企业的差距已不大,但中国电池企业在一致性上仍落后一大截,中国领先的电池企业,距离日韩企业有近两到三年的差距。

 

一致性,是指电池包内全部电芯全生命周期内全部特性参数的一致性,单个电芯容量衰减、内阻增长以及老化速度的不一致,将直接影响电池包的寿命,甚至是电动汽车的安全。

产品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