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产业突破必须迈过“三道坎”
产业突破必须迈过“三道坎”
乘用车最能体现一国汽车产业技术水平。数据显示,当前全球燃料电池乘用车市场主要为日本丰田、本田和韩国现代汽车所占据。其中,丰田的Mirai以2039辆的注册量占据了全球燃料电池汽车销量的88%。相较之下,我国正式推出的燃料电池乘用车落地产品仅有上汽荣威950一款,且并未正式面向私人消费市场。
为何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难以推广呢?“首先,燃料电池使用寿命太短。”新研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TO、IEC国际标准召集人齐志刚举例说,上汽荣威950燃料电池汽车运行时间在3000小时左右,离实际应用所需的5000小时还有较大差距。
“更重要的是,由于对环境、温度、湿度无法控制,在实际运营中,氢燃料电池的寿命会大打折扣。”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陈全世表示,即使寿命达到5000小时,以一天运营15小时计算,一辆公交车仅能运营不到一年的时间,根本无法支撑产品的商业化运营。
其次,氢的供应链尚未形成。据专家介绍,关于氢的制取,当前有工业副产氢和利用光伏、风能等碎片化能源制氢等不同技术路线;关于氢的输送,也有高压、液化和利用天然气管道等不同路线,都需要进行经济、技术方面的比较和商业模式的探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衣宝廉表示,目前我国氢气储存和运输企业少,氢气的供给体系并不稳定。
再次,生产和使用成本高也制约了推广。“目前,全球技术领先的丰田也是在‘贴钱’推广,其真正的价格要远高于纯电动汽车,更不用说燃油车。”陈全世表示,“丰田去年销售的几千辆燃料电池汽车中,80%用于租赁业务,其性价比也远未达到市场推广要求”。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国内一辆燃料电池汽车售价大都在百万元以上。“之所以价格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规模太小。”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北京分院院长卢琛钰表示。
同时,燃料电池汽车使用成本也偏高。“为了保证氢气运输安全,我国规定压力容器必须很牢固,同时要求运输氢气的压力不能太大。”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氢能研发部经理何广利表示,压力低储存量就少,“综合来算,氢气储存和运输成本每立方米约为9元,远超过制氢成本”。
此外,加氢站建设投资也较大。衣宝廉告诉记者,不算土地,一座日加能力在200公斤的加氢站的建设成本至少在1500万元以上,远高于加油站和充电站,这对不少企业形成了较高门槛。
谁能胜出在于市场选择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应用上,始终存在着插电式、纯电和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之争。其中,由于氢的能量密度是油的两至三倍,再加上它在加氢环节的客户体验和传统能源车是一样的,加一次氢仅用2分钟至3分钟,续驶里程可达500公里至700公里,很长时间以来,燃料电池汽车都被认为是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终极解决方案。
然而,与纯电动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不仅在我国,在全世界的推广应用都不太理想。“本世纪初,在动力蓄电池能量密度达不到汽车使用需求的前提下,专家多认为燃料电池汽车是电动汽车的终极阶段,这可以理解。但是近年来,动力蓄电池技术已有重大进步,对此结论应重新评估。”在董扬看来,就当前技术状况,动力蓄电池电动汽车更适用于城市、短途、乘用车,而燃料电池汽车更适用于长途、重载、商用车。“二者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并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至于将来孰优孰劣,由于技术还在发展,基础设施正在建设,商业模式也在持续不断创新,仍存在巨大变数。”董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