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何向明表示锂电5分钟快充是伪命题
目前,新能源汽车大多使用锂电池,但在实际运行中,因为锂电一致性和安全性问题,新能源汽车着火事件常有发生。
围绕锂电池的相关技术问题,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核研院锂离子电池实验室主任何向明。
强化电池技术、制造水平
记者:您怎样看待普遍存在的电池一致性问题。
何向明:手机电池都是单块使用,但现在无论是大规模储能还是电动车,都需要将很多电池连在一起。以特斯拉为例,几千块18650电池串并联在一起,就会带来一致性问题,电流电压在实际分配中会出现不均。这会带来两大危害,一是系统寿命大幅下降;二是导致电池发热,存在安全隐患。
记者:如何确保电池的一致性,防止问题发生?
何向明:大家的普遍做法是,通过容量、电压等一系列参数对电池进行筛选,但这些筛选的过程目前比较复杂,且效果都有局限性,也有很多的问题,有些是由于测量误差造成的。
目前设备的测量误差大多在1%左右,实际上要达到电池一致性要求,误差就要低于1%。从制造角度来说,全自动化的制造工程因设备精度、测量参数固定,减少了人为因素,在提升一致性方面有了很大改进。
我们也在思考其他方法来解决一致性问题,由此提出了用串联充放电进行一致性筛选的思路。具体是先对所有从工厂产出电池的一致性做筛选,然后串联,再进行充放电,这样就可以避免设备误差。
记者:新能源汽车电池着火事件经常见诸报端,进一步突出了锂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如何确保电池安全性?
何向明:电池安全事故是概率性事件。目前的检测标准不能完全消除电池的安全性问题。锂电池属于易燃物,其能量密度高,有正极、负极,使用过程中的发热会带来热失控问题。目前从电池本体技术上加强技术攻关,5-10年左右可以做到保证电池的安全。
电池安全性和与制造水平密切相关,比如空气中的粉尘,如若落在隔膜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但这对电池性能影响很大。电池的安全性与电池厂的管理水平、制造水平息息相关。要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要在各方面逐步提升,要贯穿在生产管理的各环节。
10-15分钟快充较现实
记者:日韩在锂电技术上领先中国,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爆发,中国在锂电方面也在迎头赶上,这种差距在逐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