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搞研发与做市场,双双跃上新高度
从入市起,常州万帮新能源投资集团的星星充电项目便闪烁光芒:
2015年,开创性建立“众筹建桩”模式,仅3个月就在常州建桩1400个;
2017年,获得工信部智能制造2025的新模式应用课题,成为承担工信部这一课题的唯一一个桩企;
2018年,与欧洲充电巨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搭建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充电网络,完成10万个充电网点的建设……
截至今年3月底,万帮已建星星充电桩7.3万根,日充电量350万度,覆盖全国200个城市,市场份额和日充电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7.3万根充电桩,实现消费新场景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于2014年迅速发展,桩企剧增。然而,桩企“重投资、轻运营”,充电桩难找、缴费不便、使用率低等问题频现。
“充电桩除了是新能源汽车必备的基础配套设施,更应是个智能化平台,给出最优充电方案,提供线上支付便利,从而实现全新的消费场景。”决定迈入新能源充电桩产业,万帮集团精准定位。
而今,围绕着星星充电项目,万帮集团研发生产的充电桩已达到10多类,有个头颇大的大功率直流、交流充电桩,也有外形小巧、造型独特的家用充电桩;有供大巴车充电用的智能受电设备,还有专用充电机器人。
倾力打造的“星星充电能源可视化监控平台”也颇具规模。在这个智能运维平台,汇聚了万帮分布全国的充电桩状态、充电数量、App用户数量、使用频率等信息,大数据系统据此实现运行监测、智能调控管理等。
消费者通过“星星充电APP”,便可查找到所在地最近的充电桩位置、充电桩状态、充电功率等信息,享受预约充电、购买洗车、保养等服务。
搞研发与做市场,双双跃上新高度
项目建设投入,全国性布点,资金压力大;另一方面,充电桩核心技术升级迅速,有很多甚至是颠覆性的,企业先期投入随时会“打水漂”,考验着企业的研发水准。和众多企业投资新项目一样,万帮集团也面临如何平衡“搞研发”与“做市场”两大难题。
围绕星星充电项目的研发,万帮投资4000万元,在常州总部建设了1个设计中心、3个目击实验室、6个联合实验室等设施,进行电气性能、电磁兼容、环境模拟等多科目试验。每年还会将营业收入的10%投入到技术研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