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电池博客

镍钴锰使用比例的调整,是否会影响电池的安全性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03 18:38    点击量:
由于镍钴锰使用比例的调整,NCM811等高镍材料在提高镍比例、大幅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同时,也会造成电池热稳定性的持续下降,进而影响到电池的安全性。

镍在反应过程中还会影响电池可逆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带来电池循环应性能减弱、充电效率降低的问题,给大规模应用形成阻碍。

业内共识,尽管国内NCM523和NCM622电池制备技术已较为成熟,但生产NCM811电池仍非易事。

由于镍自身的化学特性,容易造成锂的析出,从而影响混料、涂布等后续加工过程,这是生产NCM811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单体电池生产主要包括混料、涂布、烘烤、辊压、分条等环节。混料即将正、负极固态电池材料混合均匀后加入溶剂,通过真空搅拌机搅拌成浆状。涂布环节则是正负极浆料涂覆在集流体(铜箔,铝箔)表面,以制作极板。

比克电池圆柱电池总工李艳斌在接受界面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克在生产NCM811电池的过程中,需要对正极材料、浆料、电解液的选择和配比,以及工艺和制造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改进。她举例称,“考虑到高镍材料的氧化性强,对生产所用的水也进行了调整。”

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指出,目前正极材料上纯粹使用NCM811材料的电池仍然较少,总体上属于小规模试验阶段,但是将NCM811材料与NCM333或者锰酸锂等材料进行掺杂,并以此作为正极材料的情况已经较为常见。“严格地说,使用811正极材料和NCM811电池有一定区别。”他说。

墨柯表示,使用混合材料可在大幅提高安全性的同时,提升能量密度。企业通过逐步提高NCM811材料的比重来验证技术可靠性,这也算作发展高镍电池技术的方法之一。

“国内现阶段只有NCM811圆柱18650电池在技术上已具有大规模量产的可能,其他封装形式的高镍电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墨柯向界面新闻记者称,国内18650圆柱电池的生产工艺更加成熟稳定,为NCM811材料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8650是一种标准锂离子电池型号,即直径为18mm,长度为65mm的圆柱电池。

圆柱形、软包和方形是动力电池不同封装形式。目前,圆柱形动力电池生产工艺最为成熟,电池组装成本较低,良品率和一致性较高,但单体比能量略逊于另外两种电池。

软包动力电池安全性能高,循环性能好,但一致性较差,成本较高。方形电池在安全性优于圆柱形电池,相对能量密度高,但生产工艺难以统一。

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是降低电池成本,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国内电池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2018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研发投入为7.18亿元,约占营业收入93.6亿元的7.6%,研发人员占到员工数量的五分之一。同期,国轩高科的研发投入约为1.32亿元,占营收的5.1%。此外,宣布每年将投入销售额的5%作为研发经费的还有力神电池和比克电池,后者在过去三年累积研发投入超过3亿元。

正视差距

与中国电池企业相比,日韩企业在高镍电池上已先行一步。

其中,日本松下可谓一路领先。从2008年开始向特斯拉配套供应圆柱电池开始,松下不断改进正极材料,并先后推出了NCM18650电池和比能量高达340Wh/kg的NCA21700电池。

韩国企业也较早布局NCM811电池。其中,LG化学计划在将推出第三代软包动力电池,单体电芯能量密度目标为270-280wh/kg,比目前量产的能量密度高出50%。已方形电池为主要产品的三星SDI则在研发其第4代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可达270-280Wh/kg,预计2021-2022年间实现量产,第5代电池将于2023年以后量产,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将达到300Wh/kg。

高工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上述三家韩国电池企业2017年的研发投入高达35亿元、28亿元和10亿元。

然而,韩国企业的高镍电池研发进程并不如想象的顺利。此前,LG化学、SK创新相继宣布推迟其NCM811电池量产计划。多位电池业内人士猜测,推迟量产的主要原因在于NCM811软包及方形电池的安全性还存在缺陷。

王芳表示,品质控制是企业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产品性能、安全、寿命和成本是否能够与对手去竞争,才是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

“拥有高一致性、高安全性的电池才更有市场竞争力。”墨柯在采访中提到,近年来,中国电池行业在技术和规模上发展迅速,电池技术与日韩企业的差距已不大,但中国电池企业在一致性上仍落后一大截,中国领先的电池企业,距离日韩企业有近两到三年的差距。

一致性,是指电池包内全部电芯全生命周期内全部特性参数的一致性,单个电芯容量衰减、内阻增长以及老化速度的不一致,将直接影响电池包的寿命,甚至是电动汽车的安全。

“日韩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不良产品已达到万里挑一,中国企业还做不到。”墨柯说。

安全命门

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曾在公开演讲中多次强调,“对于高比能量动力电池来说,安全性是第一位。”

多位电池业内人士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来频繁发生的电动汽车自燃,与目前市场上过度强调提高电池能量密度而忽视安全问题密切相关。

随着6月12日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的正式实施,对动力电池比能量的要求明显提高,由去年的80Wh/kg提升至120Wh/kg。未来,该指标还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的平均比能量为115Wh/kg左右,这一数字在2018年已快速增长至139Wh/kg。过半车型都能拿到1.1倍补贴。

按照2018年纯电动乘用车国家补贴表述和技术要求,电池比能量达到140Wh/kg的可获得1.1倍的补贴,高于160Wh/kg的按1.2倍补贴。

猛狮科技研究院院长邓中一认为,单纯追求高能量密度是件高风险的事情,必然会牺牲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只有在保证安全,以及成本和寿命都可接受的情况下,高能量密度才有意义。”他指出。

“目前车企对高镍811材料电池的需求非常旺盛,但出于安全考虑,暂时还不敢大量使用该种电池。”一位不愿具名的电池行业分析师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他指出,企业为了达到政策对于能量密度的要求、拿到补贴,在快速压低售价、有限的研发成本和时间投入的压力下,往往会选择在安全性上有所退让。

但高镍811材料并不是导致安全性下降的主导因素。李艳斌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电池的安全性并不是某一种材料决定的,而是由系统决定,这其中既包括隔膜、电解液、工艺和生产管控,也包括电池管理系统和PACK。

“提高电池能量密度,不只需要进行材料改进,不能把安全压力过于集中在电池上,应对全过程进行改进。”她说。

产品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