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电解质衰降原理
来源:宝鄂实业
2020-01-21 23:06
点击量:次
锂电池电解液下降原理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不发生副反应,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限循环。然而,由于传统的碳酸盐电解液在阳极和阴极表面不稳定,在使用过程中电解液会在阳极和阴极表面分解,导致电池容量不断下降。
电解质下降
关于电解液在正负电极表面的分解反应的研究较多,但大部分试验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电池在固定的循环系统中反复充放电,导致电池下降,并进一步分析了电池下降的机理。但在实际应用中,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状态要复杂得多,如快速加速时间短、充电速度快、搁置时间长等,这些都是导致电解液分解的重要原因。
电解液的衰变中含有DMC、EMC等溶剂成分,通过酯交换作用可产生具有相似结构的DEC。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多数电解质(0.3-1.3%)中发现少量DEC的原因。
锂离子电池中除溶剂分解反应外,电解质中的LiPF6也会发生分解反应。一般认为,锂盐的分解主要是由电解液中的微量水引起的。一般情况下,商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含水量小于20mg/L,但电动汽车电池的含水量要高得多(995,643,113和290mg L -1)。POF3是LiPF6在水作用下分解的产物,由于其高反应活性,仅在部分电解质中存在。而电解液中的POF3则进一步分解为产物DFP。虽然DFP是LiPF6的分解产物,但它实际上可以帮助形成更稳定的SEI膜,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在LiPF6分解过程中,也会生成少量HF,最终在负极形成LiF,成为SEI膜的一部分。
LiPF6产生在分解的过程中,除了上面的分解产物,也可以与电解液反应溶剂,二甲基磷酸(DMFP)生产氟,氟磷酸二乙酯(DEFP),和其他类似的分解产物毒性的有机磷毒药,毒药和有机磷类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这意味着动力电池在拆卸和再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有关人员的保护,避免与电解液过多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