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锂电池发展缺乏前瞻性技术
来源:宝鄂实业
2020-02-19 19:51
点击量:次
我国锂电池发展缺乏前瞻性技术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程度高、分工明确的产业链体系。正极和负极数据、电解液和隔膜数据的制造商是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上游企业,为锂离子电池制造商提供原始数据。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中的中游企业有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和锂离子电池模块制造商。电池制造商使用上游电池数据制造商提供的正极和负极数据、电解质和隔膜来生产不同标准和容量的锂离子电池产品。模块制造商根据下游客户产品的不同功能,不同的锂离子电池,不同的电源处理系统方案,不同的精细结构部件,不同的生产工艺,来规划和生产锂离子电池模块。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下游应用包括传统的数字类、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类别。
2013年,中国共有336家锂电池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质数据制造商,比2012年多21家(多30家,多9家退出)。2013年新增数据企业数量低于往年,反映锂电池数据投资增速放缓,更多投资流向中游。与此同时,中国的锂电池企业相对分散,2013年仅占全球锂电池市场的29%,前瞻性技术更是一片空白,只能成为加工厂。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上游数据和设备电池的价格显示快速下降的趋势,一方面,这有利于电池的整体生产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低端产品的形成洪水,产能过剩严重阶段,职业竞争加剧。
在正极数据方面,近年来,正极数据资本投资规模范围提前,大规模投资热潮直接导致产能过剩阶段。Gz估计,这一巨大的产能释放计划意味着,到2015年,每年至少有50亿部iphone 5s或300万辆纯电动汽车问世。随着生产能力的释放,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各种信息价格都呈现出大幅下降的趋势。资本过热的结果是大部分企业形成了负债率进步、库存高、价格竞争预期更加激烈的局面。
从负极数据来看,2013年天然石墨价格下降约20%,人工石墨价格下降15%。随着江西紫宸、江西正拓、湖州创亚等企业新增产能,2014年的价格竞争将更加激烈。传统的石墨阴极数据的乘法器功能难以满足电源电池的功率需求。硬碳和钛酸锂数据可能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未来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张是锂电池企业持续扩张的内涵动力。锂电池负极数据行业的新进入者较少,主要依靠现有企业产能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