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电池知识

目前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面临着哪些挑战?固体电池被认为是未来的重要发展?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18 20:57    点击量:

传统锂离子电池系统采用液体电解质,存在着易泄露、易腐蚀、安全性差与可靠性低等问题,同时也极大限制了锂电池向高能量密度的发展,不能完全满足规模化工业储能在安全性方面的要求。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不易燃、无腐蚀、不挥发泄露,具备固有安全性与更长的使用寿命。”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张卫新表示,“合理的规划布局将有利于我国抓住固态电池迅猛发展的机遇,促使传统电池尤其是动力电池企业加速转型,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实现突破。”

 

2月27日,在固态电池技术、智能装备与市场应用研讨会上,张卫新发表了题为《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研发进展》的主题演讲,分享了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研发背景、工作原理、研发进展、产业化现状、产业化前景等。

 

“近几年锂离子电池燃烧爆炸的新闻层出不穷,安全性问题急需关注。”张卫新认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锂电池的安全性问题,提高其能量密度,将可燃易爆的有机电解液全部替换为本身不易燃、热稳定性好的固体电解质是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

 

此外,按照《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技术目标,2020年锂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2025年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2030年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基于高镍三元+硅碳负极材料,现有体系的锂电池能量密度很难突破300W·h/kg。

 

张卫新表示,电解质材料是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核心,电解质材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固态锂电池的各项性能参数,如功率密度、循环稳定性、安全性能、高低温性能以及使用寿命。相对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最明显的变化是其电解质由原来的电解液变为了固态的电解质,使得电池体积大大降低,能量密度也得到提升。

 

在张卫新看来,针对新型化学储能技术领域对高安全性、长寿命锂二次电池的发展需求,发展大容量全固态锂电池前沿技术刻不容缓。

 

目前,固态锂电池由于其优异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吸引法国Bollore、美国Sakti3、丰田、宁德时代、清陶、国轩高科、珈伟股份、赣锋锂业、北京卫蓝等国内外能源厂商纷纷布局。

 

关于固态电解质的研究进展,张卫新介绍,固态电解质可分为无机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以及其他固态电解质。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主要分为PEO(聚环氧乙烷)基体系、聚碳酸酯基体系、聚硅氧烷基体系与聚合物锂单离子导体基体系,其优点是高温性能好,并率先实现商业化,但工作温度较高,需要专门的热管理系统,成本较高,负极表面有磷酸盐保护层(成本极高),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没有明显的优势(~130W·h/kg),功率密度较低。研究方向主要为将PEO与其他聚合物共混、共聚或交联,或添加无机颗粒形成有机—无机杂化体系,提升核心能力。法国Bollore旗下的BatScap研发的聚合物固态电池已投入商业化使用,规格是30kW·h。目前这种Bluecar已有近4000辆。

 

无机固态电解质包括氧化物电解质和硫化物电解质。

 

氧化物电解质主要分为晶态(LISCON结构、NASICON结构、钙钛矿结构与石榴石结构)与非晶态,其优点是循环性能良好,化学稳定性高,适用于薄膜柔性结构,缺点是低室温电导率。研究方向主要为元素替换与异价元素掺杂来提升电导率。

 

硫化物电解质主要分为二元体系(Li2S和P2S5)与三元体系(Li2S、P2S5与MS2,M=Si、Ge、Sn),其优点是电导率最高,是未来主要方向,但制备与使用环境要求苛刻,对金属锂与氧化物正极均不稳定。研究方向主要为降低合成成本,引入多元素掺杂。

 

但是,目前全固态锂离子电池也面临着挑战,包括离子电导率低、界面阻抗大、制备成本高等。

 

电解质由液态换成固体之后,锂电池体系由电极材料—电解液的固液界面向电极材料—固态电解质的固固界面转化,固固之间无润湿性,界面接触电阻严重影响了离子的传输,造成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内阻急剧增大、电池循环性能变差、倍率性能差。

 

张卫新表示,目前主要解决方案有:金属锂保护、聚合物电解质改性以及锂合金、粉末锂电极、泡沫锂电极等。

 

固态锂电池正极材料一般采用复合电极,除了电极活性物质外还包括固态电解质和导电剂,在电极中起到传输离子和电子的作用。聚合物的离子传输是通过无定形区域的链段运动实现的。为了提高链段的活动性,一般通过加入填料或与其他聚合物单体共聚合等方式,以提升材料的离子导电率。

 

负极材料目前主要集中在金属锂负极材料、碳族负极材料和氧化物负极材料三大类,其中金属锂负极材料因其高容量和低电位的优点成为全固态锂电池最主要的负极材料之一。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固态电池。它的特点:它有一个由纯锂制成的阳极。碱金属被认为是理想的电极材料,因为它实现了最高的能量密度。但由于金属具有很强的反应性,因此尚未用作阳极。然而,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另外两层新型聚合物来欺骗这种性质。这些层保护电池的陶瓷电解质,从而防止金属以破坏性方式沉积。在实验室测试中,数百次充电循环是可能的,而细胞不会显着损失容量。

 

预计将来有重大意义

 

固体电池被认为是未来的重要发展。它们的特殊优点是固态电池不含任何可能泄漏或着火的液体。因此,与目前的液体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相比,它们更安全,更可靠,更耐用。同时,固态电池有可能在相同的空间内存储更多的能量而且重量更轻。因此,预计该技术可以帮助各个领域实现突破。可能的应用场景包括电动交通,但也可以考虑医疗和空间技术中的小众应用。

 

研究人员的目标是扩大人们对固态电池的概念,使得锂阳极可以稳定运行,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在实现最高可能的能量密度时,锂作为阳极被认为是首选材料。因为最轻的金属也是所有化学元素中最具电负性的。

 

新型固态电池的两个电极的能量密度均为460Wh/kg。与目前的锂离子电池相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价值。此外,该设计还有其他优点。与使用液体电解质的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对温度的敏感性要低得多。这意味着它们不需要任何温度管理装置,例如先前在电动车中使用的装置,这应该可以节省额外的重量。

 

聚合物薄膜作为保护层

 

具有混合电解质的固态电池的结构?S

 

通过在阳极和电解质之间安装聚合物膜,可以使用由纯锂制成的阳极。充电时,纯锂往往会形成不受控制的过量。这些所谓的枝晶可以使电池短路或机械破坏它。因此,在今天的锂离子电池的阳极中,锂原子储存在储存介质中,通常是石墨。这使电极和整个电池的重量增加了许多倍。

 

聚合物起到保护层的作用,首先可以使用锂阳极。它可以防止陶瓷电解质与阳极上的金属锂直接接触。这可以防止陶瓷电解质中的枝晶形成和化学变化等有害过程损害电池的功能。实验室的初步测试已经成功。可以检测到超过500次充电和放电循环,同时几乎没有任何性能损失。

 

“关于电池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尽管具有中等导电性的聚合物但仍能发挥作用;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没有更好,他开发了属于聚磷腈类的特殊聚合物。

 

聚合物层在生产过程中作为液体施加。它深深地渗透到多孔陶瓷电解质中。这改善了固体电解质和固体电极之间的接触-这是固态电池的常见问题。该过程不需要稳定且沉重的外壳来机械压缩各种部件并确保良好的连接。这也节省了重量并有助于增加能量密度。

 

双能量密度但充电时间更长

 

然而,作为各个组件之间的附加屏障,聚合物层也对电池的性能,特别是对电流的性能具有负面影响。去年,科学家们展示了一种运行良好,快速充电的固态电池,可在半小时内充电和放电。使用锂阳极和混合电解质,他们现在已经成功地将理论能量密度加倍。但是,充电时间现已延长至两小时。对于固态电池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很好的价值。

 

电池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实践。例如,电池在操作期间当前必须保持在50摄氏度的最低温度,以使混合电解质保持可透过电荷载体。“对于低价应用,制造过程仍然过于昂贵。然而,功能单元显示混合电解质可以避免固态电池接口处的典型问题。具有高能量密度的固有安全电池可能已经成为利益应用的关注,其中成本不起主要作用。

 

产品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