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蓄电池行业的环境污染风险是可控的吗?电池行业环保问题该如何解决?
一系列污染事件将铅蓄电池行业再次推向风口浪尖。有官方消息人士透露,《铅酸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征求意见日前已经结束,并已被提交至环保部,有可能本月内发布。此前,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包括关闭583家铅蓄电池制造和回收企业等在内的监管措施。
业内人士认为,一系列措施释放了政府解决铅蓄电池行业污染难题的积极信号。然而,仅仅依靠这些还不够,中国的相关环保标准尚存缺陷,执法力度有待加大,此外还缺乏国家层面的经济激励制度来规范废旧电池的回收。
发展中国家铅污染相对较为严重
“铅污染主要出现在铅蓄电池的制造和回收过程中。其中一道工序是将铅熔化。熔化和回收过程容易产生污染。”职业知识国际协会总裁PerryGottesfeld在北京地球村办公室接受本报等媒体采访时说。从全世界范围看,铅产量的80%都被用于铅蓄电池的生产。随着近年来铅蓄电池的年产量持续攀升,铅蓄电池行业成为铅污染的高危之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世界上有1.2亿人过度暴露于铅污染的环境,最严重的案例有99%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没有系统化、大规模、现代化的铅蓄电池回收体系。”Perry说,只有大规模的回收,才有可能大规模、现代化地“回炉”再生铅生产,同时用现代化手段控制污染,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欠缺这些硬件条件。
中国的铅蓄电池增长非常迅速,目前大概占全世界产量的45%。作为铅蓄电池的使用大户,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用掉的铅蓄电池总量达到中国铅蓄电池生产量的1/3。在Perry看来,中国正面临铅污染的严峻考验。
铅污染难题待解
在业内人士看来,铅蓄电池行业的环境污染风险是可控的,其关键是改进。
据铅蓄电池生产商天津杰士电池有限公司市场部翟李伟科长介绍,铅蓄电池应用于交通运输、电信等多个领域。由于铅蓄电池安全性高、性能稳定、组合一致性好、技术成熟、再生利用率高、成本低,替代产品“在一定时期内还不容易大范围使用。”
他表示,铅蓄电池市场需求旺盛,并不意味着铅蓄电池的大量生产一定引发污染问题。“随着技术与装备的持续改进,铅蓄电池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他说,在相关设备投入运行、管理控制手段得到执行的前提下,铅蓄电池是污染可防可控的产品。
事实上,对于铅蓄电池行业来说,比生产环节更有可能造成污染的是回收环节。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铅酸蓄电池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红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有七成废旧铅酸蓄电池没有得到规范处理。某铅蓄电池行业骨干企业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在规范回收和处理废旧铅蓄电池方面,企业确实有难处,因为这项业务投资大,效益不明显。
由于硬件设施不足,较为规范的大型冶炼厂的回收价格不如小厂,大部分废旧铅蓄电池流向小型冶炼厂甚至作坊。但是由于这些小企业处理技术及防护措施有限,人员容易遭到铅污染威胁,周围的水、土地、大气也难以幸免。
“国家应该进一步健全铅蓄电池行业的准入标准和管理制度,这包括生产企业和回收企业。这对铅蓄电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推动力。”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说。
翟李伟表示,今后,铅蓄电池行业应该向轻量化、大容量、长寿命的方向发展;生产方面向节能减排、自动化方向发展;资源利用方面向高循环利用方向发展,以实现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Perry则建议,通过认证的方式,树立铅蓄电池的行业标杆。
10月27日,2011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暨纳米技术产品展在苏州开幕。作为大会协办单位之一,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能源正在成为纳米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纳米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清洁高效地利用能源。“实际上,像风机的叶片等已经在使用纳米材料。” 新加坡纳米顾问公司NanoGlobe董事总经理刘乐文博士对记者说。
纳米科技将影响未来能源发展
纳米技术正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时至今日,它已不再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概念,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产业化。
记者了解到,在苏州工业园区布局了五大纳米技术产业技术领域,形成了以聚灿光电、晶方半导体、京东方茶谷、晶能、纳晶、纳科为代表的LED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建立了以苏大维格、中科院纳米所、苏州大学、纳维公司、纳米公共加工平台为核心的纳米制造工艺链的上下游产学研合作平台,并将依托该平台在固态照明、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重大技术领域实现工艺和产品的突破。
如今,纳米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化妆品,或者家用电器上,而是伸入到各个工业领域。例如,利用碳纳米管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制造大功率风机的叶片,可以使其更大、更强、同时更轻。大会期间,有学者指出,当前,纳米科技对整条能源产业链的各个部分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清洁能源需求渐增的情况下,纳米科技已成为主导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专家介绍说,中国是国际上率先开展纳米科技研究的国家之一,经过20余年努力,中国纳米科技论文发表、引用频次和专利申请、授权已位居世界前列,并制定出一系列国家和国际标准,这为纳米科技在能源领域特别是新能源领域的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有助推动光伏行业拓展市场
不久前,由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主持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纳米结构的宽光谱高效太阳能电池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顺利通过课题结题验收。这是纳米科技在新能源领域应用的最新科研成果。有分析认为,纳米科技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将有助光伏行业的成本降低和市场普及。
据介绍,纳米科技的应用与太阳能的光伏发展有密切关系。目前,多晶硅仍是太阳能光伏市场的主要材料,占据超过一半的太阳能电池市场。然而,由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较高,在转换效率提升上面临一定的技术瓶颈,因此,市场上出现了薄膜太阳能电池。
薄膜太阳能电池所需原料少,生产成本低,但转换效率也相对较低。在成本与转换效率的平衡问题上,纳米科技便能发挥其作用。一些太阳能电池生产商利用纳米材料帮助太阳能电池里的半导体材料更快速及更有系统地排列在太阳能电池里,可以使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成本及转换效率都有一定提升,从而达到一个最优化的平衡点。
此外,一些厂商通过纳米科技研制新型太阳能电池,包括运用纳米合成物(用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导电及导热性)和量子线(由纳米碳管制造,使太阳能电池更轻且有更高导电性)研制出集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低成本及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高效能于一身的新一代太阳能电池。
有最新的消息称,新加坡科学家将一个新奇的纳米结构置于非结晶硅制成的太阳能电池的表面,研制出了一种转化效率高、成本低的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这项新技术有望将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减半。
帮助锂电池实现能效提升
纳米科技除了在太阳能光伏领域有巨大应用潜力外,与会专家还认为,在诸如锂电池等动力电池领域,纳米科技同样大有可为。
据了解,锂电池正极材料不但影响电池性能,而且也是决定电池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好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要求材料热稳定性好,即材料安全性优。锂离子电池若以正极材料来区分,主要包括锂钴、锂镍钴、锂镍及锂锰四大系统。虽然锂镍电容量最高,但安全性差,目前无法使用;锂钴材料价格最贵,且电容量适中,已经到达材料应用极限;锂锰材料最便宜,但电容量偏低且高温循环寿命差,只有少量商品化电池使用;而锂镍钴材料价格适中,电容量高,但由于安全性顾虑,目前只有少量商品化电池使用此类正极材料。
有专家告诉记者,锂镍钴材料将会是市场主流,因此,如何提高锂镍钴材料的安全性是研发高容量锂电池的关键。据称,通过纳米化的表面处理,可使得锂镍钴材料的安全性大大提升。利用纳米金属氧化物镀层表面处理后的锂镍钴正极材料,不但可获得高电容量,而且可大幅提高材料的安全性。
不过,纳米科技要想在新能源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身也需要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一位与会专家告诉记者,为了使纳米技术在能源应用中产生更大的市场影响,需要进一步完善纳米结构材料:一些纳米管等材料目前还没有实现批量生产,关键问题在于适用于量产的较廉价和较易控制的方法的开发。
此外,据介绍,纳米粒子的特性分布和配置常常是偶然的,需要更先进的方法来进行纳米粒子的受控制备和自组织的配置。就很多能源应用而言,纳米粒子极其重要的特性是巨大的表面面积。因此,要研究具有更大表面面积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