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锂离子电池企业多而不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新能源汽车被业界视为汽车行业发展趋势,锂离子电池产业属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游,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直以来,锂离子电池产业领域存在多头研发的局面,这造成了国内锂离子电池企业多而不强的情况。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认为,要实现动力电池大功率放电、较长的循环寿命等要求,那么对锂电池材料的要求就更严格。实际上,如果从整条动力电池的产业链上看,生产电池材料的利润要远高于电池组装生产。“现在做材料毛利率都还不错。电池比原材料还要竞争激烈一些。”
目前国内对磷酸铁锂的投资热情较高。赛迪顾问投资部副总经理吴辉表示,现在很多小企业也开始做磷酸铁锂,一年产能就500吨,“现在这个行业不是很成熟,很多企业都想进入这个行业,它肯定会淘汰一批的,但大家都看好这个机会。”
针对企业争先恐后逐鹿锂离子产业的局面,深圳一家锂离子电池生产商表示:“做锂离子产业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技术。技术和成本是直接门槛。”他认为,锂离子电池要大规模应用,首先需要解决锂电池的容量、续航能力等问题,“从目前来看,技术上要完全成熟至少需要5年到8年的时间。目前很多进入锂离子行业的企业必须熬过这一段过渡期,在这期间资本不够雄厚的就会被淘汰出局”。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黄学杰认为,中国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目前在一些重要环节上还存在短板。“在车用电池关键材料上,安全型电池隔膜和电解质锂盐还主要依赖于进口。”黄学杰说,“要完善产业链,同时还应考虑高性能电极材料技术、先进工艺装备技术以及电池回收技术等。”
电动车行业始终被寄予厚望,而此前比亚迪销售副总裁王建均表示,国内在电动车充电方面的产品研发、配套设施方面建设近年来一直落后,充电站规模太小,根本无法满足电动车需求。“这也是电动汽车的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赛迪顾问投资部副总经理吴辉认为,如果新能源汽车迟迟不能产业化,对锂电池企业来说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大多数企业都不敢单独大规模向动力电池领域投资,而仅在低水平领域互相杀价。总之,没有新能源汽车的拉动,动力电池的愿景就是不完美的。
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究其原因是由多方面问题造成的。
一、技术和成本是直接的门槛。目前锂电池之所以未能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原因是容量、续航能力都存在问题。专家认为,技术上要完全成熟至少需要5~8年的时间。
二、锂电池成本太高。目前电动汽车发动机比传统的内燃机成本高出1.5万欧元,在未来几年,电池成本的下降速度决定了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近日,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机构(NEDO)发布预测,2015年日本的车载锂电池成本将下降到3万日元/kWh(约2502人民币/kWh),只有目前价格的三分之一。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在某行业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锂电池成本几近5000元人民币/kWh,2015年的目标是达到3000元人民币/kWh,即使达到这一价格,与日本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需要政府在政策规定和研发补贴两个方面出手相助。比如,规定在大城市的中心区域只能行驶电动车,对企业在锂电池方面的研发费用给予支持。锂电池属于高成长行业,生产线需要经常变动,没有一定的资金、规模和科技实力的公司是难以立足的。短期内若无国家的倾斜扶持,无法培养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企业。目前国家财政的补贴资金铺的面太广,由于资金投入分散,锂电池厂家受益很少。
四、相关产业的联动是否顺利。现在,汽车公司力推换电池的续航模式,而电网则力推充电为主的模式,标准之争日益激烈,造成国内在电动汽车充电方面的产品研发、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充电站规模太小,根本无法满足需求。目前我国多数一线城市没有建充电站,而一些建好的充电站也因国家标准迟迟未出的原因,陷于争议之中,多数处于闲置状态。
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要真正启动,必须解决这些问题。郑永刚认为,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进入锂电行业的企业必须熬过这一段过渡期,这期间资本不够雄厚就会被淘汰出局。
核心技术是瓶颈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中国不掌握制造锂电池的核心技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无法发展。
记者从中国电池工业协会获知,目前锂电池的生产可拆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隔膜、电解液、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以及铜箔、铝箔、添加液等附属配件。隔膜、电解液、正极材料、负极材料这四个部分总共占到锂电池成本的85%。曹国庆表示,锂电池价格的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是该行业还没有形成产业化。附属配件、负极材料目前国内企业已经实现批量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占电池成本约70%的电解液、隔膜与正极材料依然依靠进口,特别是在高端市场尤其突出。
隔膜是锂电材料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材料,隔膜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及安全性能。国内只有三家公司星源科技、金辉高科、格瑞恩可以做,像比亚迪、力神等知名企业依然依靠进口。曹国庆认为,目前隔膜材料市场前景看似很好,但是在国际上拥有发言权的基本上只有日本、韩国、美国以及英国几家跨国公司,这些企业垄断全球市场。目前在国内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其材料的三大核心技术专利掌握在加拿大Phostech公司和美国威能公司手中。
锂动力电池产业化的瓶颈在于其技术性能和安全性,而高端电池材料则是锂动力电池性能的决定因素。常熟合众环保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沙永康表示,目前锂电池的核心技术基本上处于卖方市场,核心的东西是买不来的。“电解液号称锂电池的‘血液’,而六氟磷酸锂是生产电解液的最主要原材料,其占电解液成本的50%左右,生产技术难度非常高。目前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日本实现了六氟磷酸锂产业化。可是我国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主要由几家日本企业垄断。国内只有金光高科有限公司、天津化工设计研究院、天津金牛等少数企业能生产,但产能较少,品质与国外也存在很大差距。” 沙永康透露,“目前,国产隔离膜相比国外优秀隔离膜的主要区别在国产的一致性差,使用国产隔离膜会导致电池质量不稳定。”
产业布局呈转移和融合
随着竞争的加剧,我国锂电池产业的转移和融合的趋势也渐趋明显。
未来,我国锂电池产业空间将演变产业梯度转移趋势。上游的锂电池材料产业更多的集中在东部地区,高端锂电池材料“门槛”较高,北京、江苏、上海等智力密集型东部区域将继续保持垄断地位,由于内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电芯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将逐步由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