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阻碍钠离子电池发展的瓶颈吗?
全球电池网了解,由于钠资源的相对丰富,钠离子水系电池被认为是下一代水系二次电池的理想选择。然而,目前适用于水系钠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极为匮乏,这成为了阻碍钠离子电池发展的瓶颈。
基于此,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陈亮博士首次提出锂钠混合离子电解质这一全新理念来构建新型水系离子电池。该类电池的一极采用选择性嵌入/脱嵌锂离子的化合物为活性材料,而另一极则选用对钠离子具有选择性嵌入/脱嵌活性的化合物作为活性材料,同时以Li+/Na+混合离子水溶液作为电解质。
与传统锂离子电池“摇椅式”的工作原理不同,该新型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和钠离子分别仅在电池的一极上发生嵌入与脱出(如图1所示)。这一全新电池类型既扩宽了现有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应用范围,又为钠离子电池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且对于丰富储能电池体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此外,该新型电池独特的工作方式还使其具有 Li+/Na+分离的功能。通过构建如图2所示的简单反应体系,通过反复的充放电过程即可分别实现对Li+和Na+的富集,与现有的化学分离技术相比操作更为简便且更加绿色环保,因此该技术在海(或卤)水中Li+和Na+的大规模分离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据科技部网站昨天消息,由厦门大学和成飞集成子公司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联合承担的“高安全性动力电池用功能隔膜的技术开发”项目已建成一条年产300万平方米陶瓷功能隔膜试验线,形成生产能力。该项目的实施,对于完善和补充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链缺失的关键一环,对于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和应用的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该项目涂布性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成本可控制在10元/平方米,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研发产品投产后,将大规模应用于车载锂离子动力电池、数码产品用锂离子电池等领域,将极大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