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循环过程中的放电特性、热量特性和衰退过程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比能量、放电电压和较好的循环寿命等优点, 被认为是纯电动汽车(EV) 和混合电动汽车(HEV) 的最佳储能设备之一。热管理系统是保证大功率锂电池组安全运行的核心技术之一, 温度太高会导致锂电池面体电解质(SEI) 膜的破坏, 从而缩短电池循环寿命, 并可能引起电池爆炸等安全问题。因此, 研究复杂工况条件下锂电池工作的热特性是开发电池热控技术的基础, 对于发展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目前, 对于锂电池发热特性的研究, 主要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分析。在等Doyle提出的电化学模型和等bernardi提出的电池能量方程的基础上, 国内外学者已经发展了多个锂电池热电耦合模型, 如采用热电耦合模型计算了锂池在不同温度下的放电特性, 并且分析了与温度相关的参数对锂电池放电特性的影响。
和采用热电耦合模型对卷绕式锂离子电池的温度进行了计算, 并对其内部不同热源的发热量进行了详细分析。j.vazquez-arenas等采用热电耦合模型对方形锂离子电池进行了模拟, 研究了电池温度对其放电特性和锂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 并对电池内部不同热源的发热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目前大多数文献有关锂电池热特性的研究均采用热电耦合模型, 但很少考虑到锂电池的容量衰退问题。锂电池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 负极膜会由于的沉积逐渐增厚导致锂电池内阻增大, 从而会引起锂电池发热率的显著增加。等在锂电池的热电耦合模型中考虑了循环衰退问题, 分析了温度对锂电池容量衰退的影响, 但是其对锂电池的容量衰退过程采用由实验数据拟合函数, 建立的模型和研究结果仅适用于其研究的特定锂电池, 缺乏通用性。等提出了包括锂电池容量衰退过程的热电耦合模型, 但其采用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溶解仅在锂锰电池中较为明显, 不适用于钴酸锂和铁锂电池, 而且该研究未给出锂电池循环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特性。
本文将同时考虑锂电池循环过程中的放电特性、热量特性和衰退过程, 对锂电池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热量组成和热量变化特性进行数值研究。
本文应用裡电池的热电稱合模型, 并考虑了电池循环衰退过程中SEI膜的变化对电池产生热量的影响, 详细分析了锂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及温度对锂电池寿命的影响, 得出如下结论:
1、在锂电池的高倍率(>5C)放电过程中,SEI膜产生的热量是锂电池发热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占总热量的比率将超过14%;
2、随着放电循环的进行, 锂电池负极SEI膜将逐渐增厚, 且放电环境温度越高,SEI 膜增长越快,容量衰退越快;
3、SEI膜的厚度和电阻随放电循环次数的增大近似呈线性增大;
4、锂电池放电过程中的SEI膜产生的热量和温升将随放电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那么冷凝发到底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用冰模板(ice-templating)垂直对齐电池内固态电解质架构,增强导电性。这种新型电池的诞生也正好为概念中的柔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铺路。
眼下,市场上可重复充电的锂电池用的液体电解质高易燃性,极易造成安全问题,去年 Note 7 事故元凶就是它。因此,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决定尝试使用固体电解质来代替易燃的液体电解质。
由于传统液体电解质极易燃烧,他们使用冰模板让陶瓷固体电解质呈现出垂直对齐的柱状架构,使用陶瓷固体电解质的电池明显更安全且导电性更强。这种电池的制作方法也是很稀奇的,制作时,先在底部加入陶瓷颗粒并冷却水性溶液,随后让冰层生长,挤出一部分已结冰的水性溶液,让陶瓷颗粒在电池中成为主流。最后,营造一个真空环境让冰升华为汽态,这样就完成了搭建垂直对齐架构。搞定垂直对齐架构后,需要与聚合物相结合,后者是一种由许多重复子单元组成的大分子,这样就能为电解质提供机械支撑并更富有柔韧性。
哥大材料科学和工程学助理教授Yuan Yang提到过,柔性固态锂电无论是在移动设备上还是电动车上,都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安全问题,同时还能增加能量密度。 在之前的实验中,研究员用了一种该解决方案的变种。他们在聚合物电解质中用了随机分散陶瓷粒子,此外还尝试类纤维的陶瓷电解质,不过这些方案都无法实现垂直对齐。
在之前的实验中,研究员用了一种该解决方案的变种。他们在聚合物电解质中用了随机分散陶瓷粒子,此外还尝试类纤维的陶瓷电解质,不过这些方案都无法实现垂直对齐。研究报告的主笔Haowei Zhai 说:“当时我们认为只要结合陶瓷电解质垂直对齐架构与聚合物电解质,就能让锂离子开上快车道并增强电池的导电性。”他还提到,他们相信这是业内首次使用冰模板制造柔性固体电解质,新的电解质不但安全可靠,而且无毒无害。新的方案最佳化了锂离子的导电效能,为下一代充电电池的开发开启了一扇窗。换用固体电解后,原本锂电池负极使用的石墨层就能换成锂金属了,此举能提升 60~70% 电池能量。
目前,该团队准备最佳化电解质结合的品质并试装出这种新型电池,使今后的锂电池安全续航能力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