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锂电池保护方案设计中,必须达到哪些要求呢?
所有锂电池保护方案都是以锂电池保护板为载体,以保护电路为表现形式的,保护电路通常由保护IC和两个功率MOSFET组成,保护IC负责监控有关参数,MOSFET负责实施电源保护。
在锂电池保护方案设计中,必须达到以下六个目的:
1、过度充电保护的高精度化:使电池充电到饱满状态时兼顾到安全性,目前的精度为25mV,尚待进一步提高;
2、降低保护IC的耗电:MOSFET关断的情况下,电池本身仍有自放电及保护IC的消耗电流存在,需要尽可能地将保护IC消耗的电流降到最低程度;
3、过流/短路保护需有低检测电压及高精度的要求。过流/短路时是以MOSFET的Rds(on)为感应阻抗监视电压的下降过程,此时的电压若比电流检测电压还高时即停止放电,因此需使该阻抗值尽量低,目前该阻抗约为20mΩ~30mΩ;
4、耐高电压:表现在充电时,电池包与充电器连接时瞬间会有高电压;
5、低电池功耗:保护状态时的锂电池电流必须小于0.1 μA;
6、零伏可充电:有些电池因放的太久或其他非正常原因导致电压降到零伏,故保护IC需在零伏时可充电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哈罗德•孔博士曾在《高级能量材料》杂志上发表文章,对提高锂电池储能和充电效率的“夹心”与“钻孔”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夹心技术提高储能效率
锂离子电池中的锂离子位于电池正极材料“石墨烯”之间,“石墨烯”是层层叠叠的碳原子,锂离子也就位于这些碳层之间。锂电池充电就是将锂离子送往电池正极的过程,放电即工作时则恰恰相反。因此,锂离子电池的储电量是由能够到达正极的锂离子数量决定的。
一般来说,传统的“石墨烯”锂离子电池中,每六个碳原子可容纳一个锂原子。为了增加储电量,科学家尝试过用硅来代替碳,因为每四个硅原子可以容纳一个锂原子,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用硅取代碳可以获得超过三成以上的储电量。
但硅元素有一个缺点,就是充放电时会热胀冷缩,功率大时可能发生碎裂,从而损坏电池,使电池迅速失去电力。
在锂电池保护方案设计中,必须达到哪些要求呢?
夹心技术应运而生,其做法是:将细小的硅簇夹在两个碳层中间,从而生成新的包含硅原子的“石墨烯”。结果是:在充放电过程中石墨烯的碳层和硅簇共同膨胀与收缩,而不至于破裂,有效地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使得储电量在电池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得以提升。
钻孔技术提高充电效率
在锂电池保护方案设计中,必须达到哪些要求呢?
充电就是锂离子进入正极石墨烯片中心的过程,也就是说,锂离子就位的时间越短,则充电越快,效率越高,因此,影响充电效率的是石墨烯的形状。
传统的石墨烯片是一个薄膜状结构,厚度仅有一个原子,这使得它的面积显得相当庞大。锂电池充电时,锂离子必须从石墨烯的边缘地带向前移动爬到两个石墨烯片也就是两碳层中间停留。如果众多的锂离子同时向中间地带爬行,必然会造成拥挤,也就影响到充电时间的延长。
钻孔技术就是通过在石墨烯上钻孔给这些锂离子开辟多条道路,多一条通道就多一倍效率。具体做法是:在碳层上钻出数以百万计的直径为10~20纳米之间的小孔,由于氧化作用,锂离子能够更加自由地在电池中穿行而不堵塞,从而提高充电效率。
通过上述两个工艺的改进,可以使锂电池能量密度大幅度提高,储电量和充电速度可以提高十倍。
钴酸锂电池是以合成的钴酸锂(化学分子式LiCoO2)化合物作为正极材料活性物质的锂离子电池,在所有的充电锂电池中,钴酸锂是最早应用的正极材料,钴酸锂电池也是循环性能最好的。
一、钴酸锂电池的优势:
钴酸锂电池是电化学性能优越的锂电池,容量衰减率小于0.05%,首次放电比容量大于135mAh/g,电池性能稳定,一致性好,另外,在工艺上容易合成,安全性能好。钴酸锂电池的工作温度为-20~55℃。
二、钴酸锂电池的不足:
1、钴的价格高,仅产于非洲的一部分地区,有地域纷争及价格变动的风险;2、LiCoO2的岩盐性结构,可去除的锂仅为原来比例的大约50%,就是说,过充时基本结构会发生破坏,失去可逆充放电循环,这使得钴酸锂电池存在过充安全隐患,需要附加电路保护板;3、热稳定性和毒性指标不够理想,对策较为复杂。
三、钴酸锂电池的制备,主要技术表现在锂粉的制造上:钴酸锂电池使用液相合成工艺,将锂盐、钴盐分别溶解在聚乙烯醇和聚乙二醇溶液中,混合后的溶液经加热浓缩成凝胶,凝胶体在高温下煅烧形成的粉体碾磨过筛即得到钴酸锂粉。
四、钴酸锂电池的应用:钴酸锂电池因具有容易合成、电压平台高、比能量适中,特别是循环性能优越,而成为锂离子电池的主流。但是钴储量的不足和制备中对其毒性与过充的克服,加大了钴酸锂电池的成本,因而钴酸锂的市场一般定位于便携式设备而不适用于大型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