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间限制了电池容量吗?电池技术该如何革新?
楼上学化学的说的不错。我也是做材料方面研究的。如果拿三体里对科技的比喻,电子IT技术是属于指数型爆炸发展阶段,而化学研究室属于线性发展阶段,不能说没进展,但速度完全无法与电子IT比。现代化学发展了1-200年,仍然缺乏靠谱的理论,主要靠实验,容易被发现发明都已经有人做了,现在是属于提高优化阶段。
其实手机充电电池技术,还是革新了不少,我记得十几年前大哥大还是镍镉电池,然后镍氢电池,后来锂离子电池,再到锂离子聚合物电池。十五年前,锂电池刚出现应用的时候,简直是黑科技啊,但是实在赶不上电子技术的脚步啊。十年前手机是一周一充,现在是一天两充。
未来可充电电池肯定还会有进步,但进步不会有想象的那么大,肯定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还得从别的方向上考虑。
降低功耗,已经在做了;
大屏幕,6 Plus比6续航时间长。手机耗电大户主要是无线通信,CPU和屏幕,前两项功耗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屏幕也增大了电池容量,自然续航时间也相应延长;
缩短电池寿命换电池容量,手机更新换代速度快,厂商也很乐于做这种事;
无线充电,Lumia中端以上机型很早就有无线充电接口,Lumia 920更是自带无线充电功能。然而没有iPhone这样的旗舰去领导,很难做到普及;
可更换电池?遗憾的是连三星也放弃了;
燃料电池?核电池?都不靠谱。现在有一种改良的铅酸电池,能量密度已经达到锂离子电池水平。
-
汽车业长期以来缺少对铅酸电池的关照,诸如温度和电压电流测量、结合温度的适应性调整(如减少或断开充电电流)。铅酸电池充电电流是非常粗放的pwm信号,连续长途行驶100%造成过充,对电池损伤很大。如果汽车内的电子电路对铅酸电池有恰当的维护保养措施,或是采用新型的高能量密度铅酸电池,或许会成就一种新型的电动汽车。
1)正极材料的容量、压实密度、电压平台、材料的结构稳定性
2)隔膜的厚度、孔隙率等等,这里只说
3)负极材料的容量、压实密度、电压平台
4)外壳的厚度
5)电解液的用量
6)集流体的电导率、厚度、密度
7)制作工艺
归根结底从最浅的层面来说是这些东西的影响。
2、普遍的直观的认识是对只能手机电量的不满。
3、对厂家而言,体积比重量重要,因为重量多几克少几克相对体积多1mm2mm来说重量肯定是其次考虑的。
4、锂电池负极一般用石墨类碳材料,现在虽然玩出很多锡、硅花样来,但主力还是碳材料。碳材料一个特点就是密度低,所以现在要提高容量,先得解决负极材料的问题,硅基复合是一个比较有希望的方向。
5、可是光解决了负极还不行啊,还得正极匹配啊,还得电解液匹配啊。
6、最关键的问题是:时光流逝非常快...略有改动就得测循环寿命,更别提更换主要的正负极电解液了,一测半年,再测又半年,评估再半年,样品试小样试中试大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这个最麻烦和谨慎,很多大厂不敢下决心,要担责任啊,还不如就这样用,大家都是这样用嘛,苹果也要带个移动电源嘛)。
7、看看哪家厂被市场逼的异军突起押宝押在新材料带来的电池突破上吧,会有突破的,不会在明天,也不会在明年,总会来的。
所以,是时间限制了电池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