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锂正极材料结构和特点是什么?
电动汽车在追求整体性能超越传统燃油车的大背景下,对于能量密度的追求可以说是动力锂电池十年以上的热点。同时产生的安全问题,则是电池大规模商用化必须迈过去的门槛。而动力电池包内的其他设备的进步,比如电池管理系统,比如各种传感器等等,也能在进程中弥补一部分电池安全性的不足。
当前常见的锂电池,主要有三元锂、磷酸铁锂、锰酸锂、钴酸锂等等,都是按照正极材料的类型来命名。与之配对使用的商业化负极材料一般都是石墨负极。基本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在充电过程中,由于电池外加端电压的作用,正极集流体附近的电子在电场驱动下向负极运动,到达负极后,与负极材料中的锂离子结合,形成局部电中性存放在石墨间隙中;消耗了部分锂离子的负极表面,锂离子浓度变低,正极与负极之间形成离子浓度差。在浓差驱动下,正极材料中的锂离子从材料内部向正极表面运动,并沿着电解质,穿过隔膜,来到负极表面;进一步在电势驱动作用下,向负极材料深处扩散,与从外电路过来的电子相遇,局部显示电中性滞留在负极材料内部。放电过程则刚好相反,包含负载的回路闭合后,放电过程开始于电子从负极集流体流出,通过外电路到达正极;终于锂离子嵌入正极材料,与外电路过来的电子结合。
负极石墨为层状结构,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的方式,在不同类型的锂离子中没有太大差异。不同正极材料,其晶格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充放电过程中的锂离子扩散进出,过程略有不同。
三元锂正极材料结构和特点
三元材料是过去几年的热点,其中Ni成分,可以提高材料活性,提高能量密度;Co成分也是活性物质,既能稳定材料的层状结构,又能减小阳离子混排,便于材料深度放电,从而提高材料的放电容量;Mn成分,在材料中起到支撑作用,提供充放电过程中的稳定性。三元锂,基本上综合体现了几种材料的优点。
在三元材料这个大的类别下面,材料中三种金属元素比例不同,可以看成不同种类的三元材料。一类是Ni:Mn 等量型,第二类是Ni:Mn 不等量型。
等量型的代表是NCM424和NCM111。在充放电过程中,+4 价的Mn不变价,在材料中起到稳定结构的作用,+2 价的Ni变为+4 价,失去两个电子,使得材料有着高的比容量。
Ni、Mn不等量型,就是本文的主角,又叫高镍型三元锂,主要的代表型号是NCM523,NCM622和NCM811。富镍型三元材料在电压平台低于4.4 V(相对于Li+/Li)时,一般认为主要是Ni 为+2/+3 价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到+4 价。当电压高于4.4 V 时,Co3+参与反应变为+4 价,Mn4+不参加反应起稳定结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