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电池知识

如何保证电池本身能够接受较大的电流,且不影响电池各方面性能,还能保证安全?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5-18 18:49    点击量:

首先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你所认为的汽车最佳续航里程是多少?就我个人观点而言,500公里足矣。试想一下,随着国家交通的发展,高速、高铁、飞机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便利。在城市里面,通勤族们一天不会需要驾驶这么久;跨越一个省,假设几百公里不等,中国未来有着全世界最密集的高铁网,方便、快捷,会是很多人选择高铁跨省;再远一点,去到更远的地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注重时间的可贵,远距离,我们会选择飞机,更加快捷便利。至于共享汽车的发展,此处我们就不讨论了。

假设我们认定500公里续航可以,那么我们可以像建立加油站一样,建立充电站。重要的问题来了,我们到达一个地方,总是希望休息一会就走,刚才说了,时间很宝贵。所以我们不希望充电的时间很长,快充就很有必要了。

说了这么多,我就想陈述一个观点,在现有实现500km续航的基础上稳定研发,发展便捷式充电桩,并实现快充。某某车展、或者某某展会后,总是会经常看到某某公司推出了某某电池,充电几分钟,续航几百里,解决你的里程焦虑问题。当然,理论是是存在的,这个我们必须承认,实际情况是现阶段并没有能够实现大量快充的必要条件,究其原因,错综复杂,小编就快充,整理了一些看法,若有不当,还请指正。

什么叫快充?

其实这个并没有标准文献给出具体的数值,充电的速度,我们通常用C倍率来表示,简单理解就是1C充电,即一个小时充满,2C充电,即半个小时充满,数值越大,充电速度越快。当然,充电就像喝水,不是说你想要多块就能有多块的,你能接受矿泉水瓶子大口喝水,小孩子却只能用勺子喂水。网上经常有一些充电半小时,充满80%电量的宣传,且不论是不是一些商业噱头,我们姑且认为这个条件,1.6C为快充的临界参考值吧。刚才说快充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那么究竟有哪些困难咧?下面我们就一块挖一挖主要有哪些困难。

 

 

打铁还需自身硬,快充对电池的要求

说到电池,这个我想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以实现的,如何保证电池本身能够接受较大的电流,且不影响电池各方面性能,还能保证安全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电池,我们把它分成了几个部分,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

1 正极

对于正极材料来说,市场上主流的磷酸铁锂、三元电池、锰酸锂,各有其优缺点。理论上来说,各种正极材料均可以用来做快充型电池。磷酸铁锂有着良好的安全性能;三元电池本身基友很好的电导性,但是比较活泼,所以安全较为重视;锰酸锂则是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故而有良好的寿命循环。快充,需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导性,增强离子的脱嵌和插入的速度,通常我们还会增加一些导电剂。

2 负极

锂电池在充电的时候,离子从正极跑到负极,如果负极没有良好的嵌锂能力,则会造成锂枝晶的形成,造成不可逆容量衰减,严重的枝晶还会刺穿隔膜,造成电池内部短路。所以快充在负极的难点就是如何能让锂离子在负极的快速嵌入。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是石墨,可以说一人之上,处于统治地位,无法撼动。除了便宜,他也还有很多的优点,良好的加工性能,能量密度也较为满意,可是他在锂离子嵌入的时候,具有很强的方向性,表面对电解液敏感,故而需要进一步提升。硅负极的话,咱先不说,如何解决充电后的膨胀,现在任然是一个难题,现阶段不能实现商业化。

3 隔膜

对于倍率电芯而言,大电流下要求更高,简而言之就是降低内阻,保持控血通畅,使锂离子能够快速游过。并且还能保证温度变高的时候,隔膜不会收缩,避免电池短路。现在用的比较多的陶瓷复合涂胶隔膜,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4 电解液

这个对电池的快充影响很大,要满足快充,电解液需要满足高的导电率,不与正负极反应,通常,我们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会加入一些添加剂,比如抗高温、阻燃、防过充添加剂等。如何让锂离子在里面快速的游泳,除了增加电动势,电解液也需要由良好的性能。

举个栗子,上图为涂敷厚度为 100 μm 的极片在不同轧制温度下的厚度曲线,如图所示:随着轧制温度由 20°C 增加为 90°C 再增加为160°C,极片厚度偏差由±1.9μm 降低为±1.3 μm 再降低为±0.8μm,极片厚度一致性逐渐提高,这是因为随着轧制温度的增加,极片涂层变形抗力减小,可塑性变好,使得极片表面厚度更加均匀。

有研究表明,热辊相对于冷辊,主要有以下作用:

1,极少极片反弹,能减少约50%;

2,可用较小的辊制力将极片压至工艺要求的厚度和面密度,最大可减少62%,一般减少35%-45%;

3,减少电池极片粘结剂微裂纹,提高粘结剂性能,提高电池循环寿命,减少因压力过大损坏箔材;

4,克服冷辊摩擦温升造成的极片厚度不一致,

5,热辊较冷辊制成极片吸液量减少7.31%,内阻减少9.46%.

 

充电设备为何难以满足?

说完了电池,咱不得不说一下充电设备了,你可以理解成充电桩机器配套设施。这里我主要想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下。

 

我们说说特斯拉的充电桩,其名曰超级充电桩,它的功率是120kW。按照特斯拉Model S85D的参数,96s75p,232.5Ah,最高403V计算,其1.6C对应最大需求功率为149.9kW。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对于长续航纯电动车型,1.6C或者说30分钟充满80%已经对充电桩构成考验。

在国家标准中,不允许在原来的居民用电网络中直接设置充电站。1台快充桩的用电功率就已经超出几十户居民的用电量。因此,充电站都需要单独设置10kV变压器,而一个区域的配电网络并非都有余量增加更多的10kV变电站。这是在城市小区建立能够满足快充的充电桩硬件上的困难。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说这个充电桩。依稀记得去年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比为3.5:1,今年则是接近8:1,意味着每8台车平均用一个充电桩,不够用!为啥?

因为不挣钱啊,挣钱大家都去了。其实在我之前的一片文章,有专门讲充电桩的盈利模式,感兴趣的可以回头翻翻,此处不再赘述。成本回收时间长,利润低,导致很多桩企望而却步。

结语

 

能量密度与快充性能,在同一只电池中,可以说是天平的两个方向,不可兼得。电池能量密度的追求,目前看是主流。当能量密度足够高,一台车装载电量足够大,足以避免所谓“里程焦虑”,比如充电一次,跑1000公里,那么电池倍率充电性能的需求就会降低;同时,电量大了,如果电池成本不够低,那么是否要卯足劲的购买足以“不焦虑”的电量,就需要消费者做出选择,这么一想,快充就有存在的价值。另外一个角度,就是昨天提到的快充配套设施成本,这当然是整个社会推电动化的成本的一部分。快充技术是否能够得到大面积推广,能量密度和快充技术谁发展的快,两个技术谁降成本降得狠,可能对其未来前途起到相当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