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电池知识

家里废电池该往哪扔呢?无汞碱性电池可随生活垃圾丢弃吗?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5-26 21:12    点击量:

 一堆电池放在家里已经三年,有空调遥控器的、烟机灶具的,成都市民谢大娘已经积攒了两三斤。“如果随便扔到垃圾桶,肯定还是会污染环境。”谢大娘说,到楼下问了一圈,也没有找到一个能够处置这些废旧电池的地方。

 

  随后,记者通过联系电池生产厂商了解到,他们生产的一次性干电池不含汞,只要投放到垃圾桶的不可回收类垃圾箱即可。而根据《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2018—2020年)》,生活垃圾实行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分类”, 其中有害垃圾中所包含的废电池主要是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

 

 

  家里废电池往哪扔

 

  受访市民表示并不清楚

 

  今年已经70多岁的谢大娘,住在成都市蓝谷地小区,10月8日这天,她拿着家里的一堆废旧电池,想要找个地方扔掉。“小区没有找到专门扔电池的垃圾桶,小区外街道也没有找到。”谢大娘拿着这两三斤电池,在楼下边走边问,走了600多米,终于找到了一个垃圾箱,上面写着可以投放纽扣电池,她这才将废旧电池扔了进去。

 

  在小区附近,记者随机采访了三名环卫工人,大家都表示不清楚哪里有专门的电池回收垃圾桶,其中一名环卫工人则表示,“大家平时都和生活垃圾一起直接扔到垃圾桶。”

 

  在成华区沙河附近的两个小区,走访过程中也没有发现回收废旧电池的垃圾桶,在马路边上的垃圾桶主要分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中间一个小孔,上面印着香烟的图案。就在小区附近,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路人,其中包括小区保安、环卫工、底楼商铺,大家均不知道电池往哪扔。“一般都是扔到楼下的垃圾桶里。”一名女士表示,家里电池更换频率很低,如果产生这些垃圾,也是直接扔到垃圾袋里。

 

 

  电池生产厂商

 

  无汞碱性电池可随生活垃圾丢弃

 

  10月8日下午,记者联系到了国内一家知名电池生产厂商,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国家对电池要求很严格的,只要是符合环保标准的干电池,可以和生活垃圾一起丢弃。“可以放到不可回收类。”对方表示,随着电池生产技术改进,居民生活中常用的干电池,如1号、5号、7号电池,正规厂家生产的基本不含有铅汞类物质,或者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标准。

 

  据了解,干电池分为无汞电池和含汞电池两种。碱性电池,无汞环保,可以随生活垃圾一起丢弃。而含汞电池处理不得当会造成汞污染,根据数据显示,一节5号或7号含汞电池,埋进土里会污染约1立方米的土壤。

 

  根据我国《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重点控制的废电池包括废的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氢镍电池、镉镍电池和含汞扣式电池。在具备资源化利用条件的地区,鼓励分类收集废原电池,废电池收集企业应设立具有显著标识的废电池分类收集设施,鼓励消费者将废电池送到相应的废电池收集网点装置中。

 

  垃圾严格分类

 

  扣式电池、充电电池等需要回收处理

 

  今年4月印发的《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指出,到2020年底,全省将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普遍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信息化监管体系,并在成都、德阳、广元城区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据成都市城管部门的相关人士表示,无汞电池是可以投放到不可回收类垃圾的,但是手机电池和纽扣电池这些则属于危险废弃物。“今年成都有35个示范点位都在进行垃圾分类的试点,这些具有特殊标识的垃圾桶都会设置在小区内。”他表示,垃圾分类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提高环保意识。

 

  而在《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2018—2020年)》也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标准。生活垃圾实行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分类”。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餐厨垃圾主要包括:相关单位食堂、宾馆、饭店等产生的餐饮垃圾及居民家庭产生的废弃蔬菜瓜果、废弃肉类鱼虾、剩菜剩饭等厨余垃圾;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其他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种政策措施规范铅酸蓄电池生产及回收工作,但调研发现,生产和回收中的污染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在回收环节,一边是正规再生铅企业普遍“吃不饱”,另一边是大量废旧电池流入“黑市”(7月23日《经济参考报》)。

  前几年,“血铅”超标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受害者身体健康,引起国家高度重视。2012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对电池生产行业加以规范,淘汰了一批小规模、技术差的作坊式企业,巩固了一批技术高、设备先进的生产企业,这些对防范“血铅”超标事件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防范电池污染,管住生产行业只管住了污染源的“前头”,并没有管住电池用完的“后头”。管住“后头”更为重要,因为电池使用涉及的面广点多,且极其分散,集中回收难度颇高,极易造成污染。像使用完的家庭常用干电池,单独收集曾一度成风,如今很少能看到回收箱。而被列为新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铅酸电池,在各类散乱的汽车修理厂胡乱堆放、随意丢弃、不按国家规定处理的现象极为常见,埋下污染隐患,危害更大。

  长期以来,我国还未建立废旧铅酸电池完善的回收体系,大部分流入非法的小作坊进行简单拆解,酸液直接倾倒,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2017年6月,江苏南通破获5起非法倾倒废旧铅酸蓄电池废液的环境违法案件;2018年1月,山西打掉一个废旧铅酸蓄电池拆解、熔炼等“一条龙”犯罪团伙。数据则显示,“在我国每年产生的330万吨废旧铅酸蓄电池中,正规回收的比例不到30%”。就是在城市化程度颇高的北京,废旧铅酸电池回收也不理想,《北京日报》就报道,“只有1%的废铅酸电池进入了正规回收渠道”,相当一部分进入“黑市”。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一是正规回收处理企业生产成本高,而非法“小作坊”靠一把斧、一个炉子就够了,几乎零成本,正规企业抢不过“黑作坊”。二是废旧铅酸蓄电池使用面广量大,相关部门单打独斗抓监管,没有形成合力。结果导致,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领域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如何改变流入“黑市”的局面?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对铅酸蓄电池等4类产品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引导生产企业建立产品追溯系统,支持采用“以旧换新”等方式提高回收率。但是,这仅仅是个引导性的方案而已,能否完全实施有赖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真正实现尚有不小难度。在笔者看来,有关部门的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大一点,加强铅酸蓄电池等危险废物回收处理的立法研究,不妨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北京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可以说在危险废物监管上走在了前列,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法律管长远管根本,尽快出台相应法律制度,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