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电池知识

动力电池的升级不仅要追求高能量密度还需要追求什么?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5-31 22:05    点击量:

据调查,仅今年上半年,就有近20家动力电池企业进行了扩产,扩产总产能超过65GWh。同时,动力电池相关投资仍热情高涨,上半年仅锂电相关项目投资额就超过1200亿元。动力电池产业链一片繁荣,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指出,动力电池企业存在较大库存,面临更严重的账期和应收账款压力,资金压力超出了整个行业的承受水平;预计2017年年底,动力电池整体产能有望达到228GWh,将比2016年增长125%,这将进一步造成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机械装备处处长吴卫指出,动力电池业发展需要协同创新,共建生态。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新能源汽车配件不仅仅只有电池,而动力电池业也不仅仅只是制造、技术,还有很多相关的产业、相关的市场和相关的资源,如何将这些产业有机结合,共同提高、协同发展,才是整个产业链企业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话题。吴卫表示,国家发改委关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创新发展,动力电池的升级不仅要追求高能量密度,更应追求研发高性能、高效率、高安全、耐低温的动力电池和系统。

刘彦龙也表示,从现在起,动力电池企业要开始进行有序的考虑和谋划,比如布局国际市场、加快实现电池的智能制造等。另外,企业单打独斗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他希望可以建立一个行业平台,促进动力电池业形成紧密有序的联盟阵线,促进动力电池业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表示,补贴退坡开启电动汽车新格局,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开启企业主导培育市场的阶段;汽车企业要主动消化补贴退坡的“差额”;积分与纯电里程挂钩,副作用不可轻估;发展电动汽车的初衷亟待重温。在此背景下,发展增程式电动汽车及第三代增程式电动汽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杨裕生直言,增程式电动车是消除补贴退坡影响下的最佳技术路线,是建设汽车强国的利器。

刘彦龙希望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不会频繁调整,以免造成配套产品的断档。在当前补贴大幅减少、市场规模扩大的背景下,应主要由市场发挥作用,由用户选择来推动技术进步。国家应该加强对动力电池应用市场的监管,对问题较多的一些动力电池企业,可将其纳入黑名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表示,全球锂产品价格居高不下,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目前我国对外依存度达到70%,“如何大力开发高效绿色低成本的卤水型锂资源是迫在眉睫,大力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势在必行。”

去年,动力电池的行业的平均价格为2元/Wh,今年已经降低到2元以内,并且已有企业为去库存进一步压低报价至1.4元/Wh。而新能源汽车行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动力电池系统只有做到0.6元/Wh,电动汽车没有补贴下才可以有竞争力,高于这个价钱,电动汽车和普通汽车相比就没有竞争力。

而据数据显示,去年年底国内动力电池产能为120GWh,今年年底可能接近200GWh,而今年的市场需求却只有不到40GWh。

形势如此严峻,对动力电池企业来说,如何生存成为当务之急。而要做到“剩者为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关键。

提高竞争力,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降低产品价格。对动力电池企业来说,降低产品价格,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大产能,以规模经济来带动效益来实现,但要注意控制边际成本;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来实现。成本的降低有可能带动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加,从而推动市场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提高竞争力,动力电池企业可以从形成产业链入手,向上下游进军。即使上游原材料受限于不可再生性无法降价,但控制上游原材料,动力电池企业仍然可以做到控制原材料成本上升。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建立紧密的产业联盟,动力电池企业可以进入整车供应体系,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稳定的销售渠道。目前,如宁德时代接受整车企业入股、远东福斯特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母公司远东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约成立合资公司“帝特律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现远东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所持的40%股份已无偿转让给公司控股股东远东控股集团),都是这种做法的尝试。

最后,提高竞争力,还需要把握市场热点,精确定位。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的产品如果能适应市面上所有电动汽车的型号需求,那固然是非常强大,但如果能专精一种类型的电动汽车,那也能立于不败之地。据统计,今年前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共销售49万辆,同比增长45.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1-10月共销售39.3万辆,同比大增61.3%。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增长的环境下,作为核心零部件的动力电池目前还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竞争格局正在加速落到高性能、高品质、高性价比的较量上。在动力电池设备上,更多的企业在智能制造技术方面将更加多元,更加高效。日前从多家电池制造企业获悉,汽车新能源动力电池制造商的智能制造升级已经出现明显提速的现象。

 

  智能制造升级提速的动力之一来自下游客户需求的持续放量。今年11月初,京东物流宣布,将联合多家电动汽车整车厂商,宣布将组建新能源产业联盟。根据规划,在未来5年内,京东物流计划将体系内几十万辆车替换为新能源车,应用于城市运输、末端配送等环节。消息一出,钱江摩托、科泰电源等电动物流车产业链公司均积极发力,希望能抓住这一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