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电池知识

导致电池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你知道吗?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6-12 19:25    点击量:

即使是在实验室的设置环境下,测试和评估电池内部状态和结构的挑战也极其艰巨;但是,在新的技术方案加持下,将有机会克服种种障碍。

 

现在,深夜谈话节目主持人针对三星(Samsung)智能手机Galaxy Note 7电池燃爆意外的种种关注、评论甚至是取笑,都已经从观众的意识中消失了;在此事过境迁后,如今可能更值得回顾这一过程,看看我们究竟掌握了什么信息、遗漏了什么或者还有哪些仍不明朗之处。

 

当然,这次的电池事件是一个重要的营销和技术问题,因为这些电池问题导致了大规模的手机召回以及产品全面退出市场。技术上,导致电池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二:电池组周围的间隙不足,使其无可避免地发生了过热膨胀现象;以及电池内的微小杂质刺穿了电池的隔离层。

 

一般来说,这些与电池测试有关的问题是相当复杂的,因此,更广泛的关注在于组件的质量保证测试(确保不至于破坏电池)。当时,业界出现了许多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件事。例如,《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发表的「为何三星电池问题解决方案评分只有C?」(Why Samsung’s battery fix gets a grade C, for now)一文,记录并随时更新三星在测试过程中发生的事件与具体情形。

 

表1提供三星总结建立可接受的信心水平所需达到的多方面测试项目。(这份图表数据是由三星提供的,而其中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显示有成千上万支手机与电池正进行测试中。设置如此规模的测试环境,必定是每个测试工程师的梦想同时也是与梦靥啊!) 20170612_battery_NT31P1(来源:Samsung、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另一则文章来自《医疗设计简报》(Medical Design Briefs)——“确保质量:降低锂离子电池组的风险”(Quality Assurance: Risk Mitigation for Lithium-Ion Battery Packs),它并不仅限于三星的手机电池意外,而是着眼于整个锂离子电池技术,探讨一部份测试流程以及电池供货商在测试过程中应遵守的标淮。文中还解释测试结果如何用于作为质量保证反馈回路的一部份,以了解与改善产品与过程。

 

这一切都很美好也相当重要。但是,电池的基本问题是:只能透过终端电压和电流数据以及温度和实体尺寸,非破坏性地将其视为“黑盒子”般进行检测。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就必须进行深入的拆解分析。此外,虽然诸如穿刺等“具破坏性”的步骤可能有利于增进对于某些故障模式的评估,但无法观察到最令人感兴趣的热失控(thermal runway)模式。

 

但在「黑盒子」研究方面也很有前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的一支研究团队首次使用复杂的3D成像设置,能为锂离子电池进行内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AT),让研究人员得以实时追踪并观察电池爆炸时内外发生的情况,如图1。他们究竟如何以及执行了哪些步骤?又发现了什么?才能成就这样的研究成果?而不只是简单地套用现有的CAT扫描技术?从图中的同步加速器以及有趣的测试治具,能看出其中端倪吗?

 

研究人员将两种不同类型的锂离子电池暴露于高温中,结合X光射线和热成像技术,记录电池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温度变化,甚至捕捉到电池过热起火的热失控瞬间。结果显示,电池内部的支持结构在热失控爆发的瞬间,铜材料融化导致温度升高至摄氏1,000度,热量从内部传递到外部直接导致热失控。相反地,没有内部支持结构的电池在爆炸瞬间导致整个电池外壳与内部分离,在热失控之前,紧密连接的电池核心也崩溃了,增加了内部短路和损毁附近物体的风险。

 

图1:(a)切割附加在旋转台上的电池抑制设计,用于实时X光CAT扫描;(b)设备热失控实验的布置;(c)以隔离的XY切片透过3D重建2.6-Ah电池(单元1)的XY、YZ和XZ平面之切片;(d) 以隔离的XY切片透过3D重建2.2-Ah电池(单元2)的XY、YZ和XZ平面之切片。 (来源: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Nature)

 

根据初步统计,2015年我国报废动力电池累计为2万~4万吨,而对应的电池回收率仅为2%。2020年,我国报废电池预计将达12万~17万吨,以现在的回收能力根本无法负担如此规模的报废电池量。

锂电池的车用寿命终止时,主要有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两个解决途径。”长安新能源汽车北京研发中心的一位技术工程师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目前在梯次利用这个层面,很多车企及动力电池企业都做了积极尝试,并有自己的试点工程。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不断增长,淘汰的锂电池数量也越来越多,一般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使用寿命为5年。”普天新能源(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峰表示,普天新能源希望将新能源汽车淘汰的动力电池转化为储能电池。

“我们项目的移动充电设备采取梯次利用技术,将淘汰下来的动力电池转化为储能电池为电动汽车充电。”普天新能源(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牟其勇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动力电池的使用价值,是动力电池产品的技术创新,也是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积极尝试。

据悉,普天新能源计划2017年在北京的多个社区投放350台移动充电设备。“每台设备可支持车辆续驶200~250公里,基本满足电动汽车车主的充电需求。”普天新能源的一位技术人员向《中国汽车报》记者介绍称,用于这些移动充电设备的退役动力电池,选取十分严格,该公司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同时,该设备与公共充电桩一样,充电接口符合国家标准,支持快充快放,还具有充电引导、状态监控、安全防护、远程通信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