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电池知识

固态电池究竟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它距离量产状态还有多远?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6-14 20:31    点击量:

电池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当下很多消费品进行下一步迭代的关键,它直接掐住了产品在续航以及便携能力上的脉门,它任何一小步的推进,都是消费产品一大步的提升。

当然其对于汽车而言也是无比关键的,在向电气化转型的过程中,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能否得到质变提升,将直接影响汽车在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节奏。

 

此前,丰田官方就曾提到过在所有新形态的电池技术中,固态电池是被认为是最接近量产化的产品,其高能量密度、高电压甚至可弯曲的特性,相比传统动力电池实现跨步。那时至今日,固态电池究竟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它距离量产状态还有多远?本文我们将分多个方面和您分享一些信息。

 

● 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

 

固态电池目前拥有很多的技术体系,包括硫化物、氧化物、薄膜以及固态聚合物。在早期固态电池技术的推进中,薄膜和固态聚合物技术是主要的走向,在过去几年中,博世以及戴森等公司都在不断加大在这两项固态电池技术上的投资,但这两家公司的做法都是通过收购来实现在电池技术上的追赶。

 

 

 

但薄膜和固态聚合物技术有“高成本”和“低导电率”两个致命问题,例如薄膜技术无法在室温(25°左右)条件下实现高导电率,所以需要不断的去加热并维持在60°才能保证拥有高效的导电率。所以在很多早期的固态电池试产车上,电池因为依赖不断加热,造成自我电量损耗,其实本身也无法发挥出其它的优势。

 

丰田一直是专注于硫化物固态电池技术的开发,但硫化物本身活性很高,在生产和使用中一旦与水接触,就会产生硫化氢。硫化氢为易燃危化品,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所以硫化物固态电池技术路线虽然在生产成本上要相比薄膜技术更低一些,但如果保证从制造端到应用端足够高的安全性是更高的门槛,其实也属于从另外一个角度增加了开发成本。

 

 

 

最后一个氧化物技术路线也有自己的缺点,氧化物本身很稳定导致“脆性”很高,对生产的要求也就更高,同时导电性也并不具备优势,但从广义上讲,相比于其它三条路线,克服生产难度要比克服成本和安全性要更简单一些,所以我们这期文章里也是通过采访了一家目前已经接近市场化的固态电池技术商,来了解陶瓷氧化物固态电池的一些技术优势和与传统动力电池的差异。

 

 

其是一家专门研发锂电池技术的供应商,自2006年创办后,用了8年的时间攻克了陶瓷氧化物技术,同时固态电池技术也是目前该公司最核心的研发项目,该技术全称为:LCB固态锂陶瓷电池,其技术特点是:高能量密度以及高电压,针对目前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应用,这两大特性无疑是非常关键的。1 动力锂电池的基本组成

 

以圆柱形电池为例,如上图所示,锂电池的主要结构包括壳体,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安全阀等安全保护装置以及一些导电密封辅助结构。

 

壳体,是整只电芯的保护层,对电芯起到支撑、隔离和绝缘等保护性作用。软包电池,没有高强度的壳体,其在小规模成组以后,也要设计具备一定强度的壳。

 

直接参与电池电化学过程的是正极、负极和电解液,可以说它们是事故的源头,也是真正解决安全问题的病根所在。

 

2 正极、负极和电解液的安全性问题

 

锂电池的安全事故,无论是电芯老化或者自身质量问题带来的自内而外的过热,进而导致热失控,还是由于交通事故或者其他类型的滥用造成的热失控,事故发生总要经历电芯材料剧烈反应的过程,如果能够阻断这个点,则电池可以失效,但永远不会燃爆。

 

 

2.1 电解液

 

电解液存在两个方向的问题,自身容易燃烧,又具有与正负极材料发生反应的倾向。

 

初中化学告诉我们,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助燃物(氧气)和燃点(达到可燃物的燃烧温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阻断其中之一,燃烧便不会发生。电池自身安全性,电池材料不可燃是安全隐患的终结者。

 

目前常见的电解液都是有机溶剂质地,是极易燃烧的材质。而电解液与正极发生副反应的产物,就包含氧气。因此,电池一旦积聚了较多热量,达到较高温度,连锁反应都会给电解液燃烧提供条件。

 

问题在于,电解液传输电荷的能力,对电池的电压有直接的影响。当前人们对于高电压,高能量密度的追求,只有有机电解液才能满足,因而暂时没有找到更适合的材质作为替代。

 

2.2 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充电状态下,材料结构的稳定性,另一个是电池高温下,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的反应腐蚀问题。

 

正极材料的稳定性问题,主要出现在过大电流充电过程中,与材料不匹配的锂离子脱出速率会冲垮材料晶格结构,毁坏的部分材料反过来堵住离子通路,增加了离子嵌入难度。这个过程中会有热量积累,是引发锂电池事故的一种常见原因。

 

正极被电解液腐蚀,放出少量气体和热量,这是电池使用过程中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正极与电解液的剧烈反应,一般出现在电池温度已高的阶段,一般超过200℃,是热量爆发式生成的重要力量。反应不但放出大量的热,还会有气体产生,使得事故的危害可能升级。

 

2.3 负极材料

 

负极材料的安全性,主要围绕其热稳定性进行观察,其稳定程度与下面三个因素有关:电解液中电解质的类型,石墨负极中嵌锂碳含量的多少以及石墨负极使用的粘结剂的种类。

 

电解质类型,石墨负极在首次充电化成中,形成保护膜SEI膜。SEI膜的存在,阻止了石墨与电解液的进一步剧烈反应。但电解液中的LiPF6对SEI膜的分解有促进作用,使得锂电池在大约60℃的储存过程中,就可以出现分解并放热。因此电解质的成分对负极稳定性有直接影响。

 

嵌锂碳,有研究表明,负极中嵌锂碳的含量高,会带来负极与电解液更激烈的反应。嵌锂碳是在充电过程中形成,电池电量越高,其嵌锂碳的含量也就越高。嵌锂碳的影响,只能在电量高的阶段加强其他安全措施,却无法避免高浓度嵌锂碳的现象出现。

 

负极粘结剂的种类,粘结剂在反应中是否增加系统反应放热并没有定论。不同类型的粘结剂,参与反应的形式不同,有的成为嵌锂碳反应的助剂,有的自身参与反应后失效,加速负极结构走向崩溃。

 

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发生的温度由低到高,SEI膜的溶解,作为破坏式连锁反应的开端,阻止它发生意义重大。

 

● 能量密度是先天优势,那高电压如何实现?

 

传统动力电池由于单体电池内部使用液态电解液,并且承载电压超过5V后可能会出现易分解甚至爆炸的情况,所以只能实现外部串联而无法进行内部串联。但固态电池就拥有这样的先天优势。

 

固态锂陶瓷电池能够在电池内部就首先形成串联,使单颗电池芯的额定电压可从7.4V,最大串联叠加至高达60V,在单体电池电压上就要远高于传统动力电池。

 

在实现内部串联的高电压支持后,固态电池也能够实现双极电池技术,这同样也是传统动力电池无法实现。当单体电池在堆叠串联后加入上下两层导电材料,实现双向正负极的连接,然后再次与横向的另外一个电池包进行串联,最高可以实现4×6达到24个单体电池双向正负极对接的串联技术,电压也将由此再次叠加提高,组成一个完整的单体电池组。

 

最终6片24个串联的电池组叠加后,加入铝外壳包装,形成一个单体的固态电池包(Cell),容量能够达到20kWh以上,其单个固态电池组系统能量密度能够达到255Wh/kg,而2020年这一数据会提高到270Wh/kg,这个系统能量密度是什么概念?可以对比一下2018年中国新能源车辆补贴政策。

 

『目前国内电动车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还维持在140wh/kg左右』

 

理论上,在密度和电压双增加的同时,BMS电控系统应该更加复杂才对,但实际上固态电池在管理系统上也被得到了简化,这再一次为最终封包整组的电池降低了重量和体积,这也是系统能量密度更高的原因之一。

 

● 密度和电压双增加,散热如何解决?

 

在散热方面,固态电池也具备先天的优势,整个电池组从满电到放电结束,电池温度会维持在26°以内,而目前的圆柱形电池整个放电过程结束后,温度会在40°以上。虽然固态电池技术目前与圆柱形电池一样,同样采用水冷,但因为本身放电温度可以保持的更低,也让散热成为了其另外一大优势。

而基于固态电池本身放电温度低的特性,在散热方式上也能够进行更多优化。例如在电池与电池组中间加入散热胶,然后热量会通过散热胶导向电池包两侧的水流散热器上,进一步减少水流散热的体积和重量。

 

固态电池技术提供商也表示,这种前沿的电池技术相比于传统动力电池,密度提升优势是很核心的一方面。在固态电池本身拥有密度优势的前提下,也仍然要通过其它手段继续优化整组的密度叠加。所以针对整个电池组内,尽可能减少其它线材或者散热系统的空间及重量占用,让电池组拥有最大化的整体密度提升。

 

冷却系统以及BMS电池控制系统其实目前在圆柱电池组中有不小的空间占用,曾经关于这个问题也有人讨论过方形电池组是否要比圆柱电池组拥有更好的密度优势,原因就是方形电池组的散热布局占用更小,当然液态电池也有同样的优势。

 

固态电池的寿命和衰减有优势么?

 

在密度领先的优势下,在寿命和衰减方面是否也有优势呢?固态电池技术商也表示,其实与传统动力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其实并不具备明显的寿命优势,这也是目前技术需要继续攻克的方向,因为如果无法提高寿命和衰减能力,仅依靠能量密度优势,目前固态电池的成本仍然无法支持其大规模推广量产。

关于固态电池优化寿命的技术手段上,其将通过更加细小的电压侦测线材来降低“侦测损耗”和提高“侦测精准度”,带来的收益就是让电池的充放电效率更高,相比于传统动力电池在电压侦测上的损耗更小,变向提高了电池寿命。关于目前固态电池具体的寿命和衰减方面,技术商表示其完整充放电1000次后,电池还能保留88%的原始寿命。

 

● 固态电池的充电效率有优势么?

 

固态电池的充电效率并不比当前的锂电池高太多,在同能量密度下,固态电池的充电时间也要在1小时左右,但当前的锂电池也具备同样的充电效率。另外在电池寿命方面,固态电池在完整充放电500次之后还能保持84%的使用寿命,数据同样与当前的电池技术基本相符。但报告中也提到,在固态电池中电极吸收离子的效率更高,虽然目前的充电效率并不算理想,但仍具备开发空间。

 

总结

 

目前PLG公司的陶瓷固态电池技术处于小规模量产状态,并且表示已经和欧美、日本以及中国车企进行了供应方面的沟通,而基于该电池技术目前欧洲也有了四台试产车,但官方表示不方便透露具体的汽车品牌。

 

目前其也正在建立固态电池Gigafactory工厂,预计将在2020年正式投产,这也是一个固态电池的量产信号。还有另外一条路线就是向其他电池厂商或者汽车制造商授权“固态电池技术IP”,作为技术供应商的角色来推动固态电池的发展,而这个愿景的时间点会定在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