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发展到现在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分析锂离子电池历史!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 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池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一般采用含有锂元素的材料作为电极的电池,是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
锂系电池分为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使用的都是锂离子电池,通常人们俗称其为锂电池,而真正的锂电池由于危险性大,很少应用于日常电子产品。
锂离子电池一般以石墨类碳材料为负极。
锂离子电池(Li-ion Batteries)是锂电池发展而来。所以在介绍Li-ion之前,先介绍锂电池。举例来讲,以前照相机里用的扣式电池就属于锂电池。锂电池的正极材料是二氧化锰或亚硫酰氯,负极是锂。电池组装完成后电池即有电压不需充电。这种电池也可以充电,但循环性能不好,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容易形成锂结晶,造成电池内部短路,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种电池是禁止充电的。
后来,日本索尼公司发明了以炭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的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金属锂存在,只有锂离子,这就是锂离子电池。
摇椅式电池
我们通常所说的电池容量指的就是放电容量。在Li-ion的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处于从正极→负极→正极的运动状态。Li-ion Batteries就像一把摇椅,摇椅的两端为电池的两极,而锂离子就象运动员一样在摇椅来回奔跑。所以Li-ion Batteries又叫摇椅式电池。
主要种类
根据锂离子电池所用电解质材料的不同,锂离子电池分为液态锂离子电池(Liquified Lithium-Ion Battery,简称为LIB)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Polymer Lithium-Ion Battery,简称为PLB)。
锂离子电池(Li--ion)
可充电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现代数码产品中应用最广泛的电池,但它较为”娇气”,在使用中不可过充、过放(会损坏电池或使之报废)。因此,在电池上有保护元器件或保护电路以防止昂贵的电池损坏。锂离子电池充电要求很高,要保证终止电压精度在±1%之内,各大半导体器件厂已开发出多种锂离子电池充电的IC,以保证安全、可靠、快速地充电。
手机基本上都是使用锂离子电池。正确地使用锂离子电池对延长电池寿命是十分重要的。它根据不同的电子产品的要求可以做成扁平长方形、圆柱形、长方形及扣式,并且有由几个电池串联并联在一起组成的电池组。锂离子电池的额定电压,因为材料的变化,一般为3.7V,磷酸铁锂(以下称磷铁)正极的则为3.2V。充满电时的终止充电电压一般是4.2V,磷铁3.65V。锂离子电池的终止放电电压为2.75V~3.0V(电池厂给出工作电压范围或给出终止放电电压,各参数略有不同,一般为3.0V,磷铁为2.5V)。低于2.5V(磷铁2.0V)继续放电称为过放,过放对电池会有损害。
钴酸锂类型材料为正极的锂离子电池不适合用作大电流放电,过大电流放电时会降低放电时间(内部会产生较高的温度而损耗能量),并可能发生危险;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锂电池,可以以20C甚至更大(C是电池的容量,如C=800mAh,1C充电率即充电电流为800mA)的大电流进行充放电,特别适合电动车使用。因此电池生产工厂给出最大放电电流,在使用中应小于最大放电电流。锂离子电池对温度有一定要求,工厂给出了充电温度范围、放电温度范围及保存温度范围,过压充电会造成锂离子电池永久性损坏。锂离子电池充电电流应根据电池生产厂的建议,并要求有限流电路以免发生过流(过热)。一般常用的充电倍率为0.25C~1C。在大电流充电时往往要检测电池温度,以防止过热损坏电池或产生爆炸。
锂离子电池充电分为两个阶段:先恒流充电,到接近终止电压时改为恒压充电。例一种800mAh容量的电池,其终止充电电压为4.2V。电池以800mA(充电率为1C)恒流充电,开始时电池电压以较大的斜率升压,当电池电压接近4.2V时,改成4.2V恒压充电,电流渐降,电压变化不大,到充电电流降为1/10-50C(各厂设定值不一,不影响使用)时,认为接近充满,可以终止充电(有的充电器到1/10C后启动定时器,过一定时间后结束充电)。
工作效率
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大,平均输出电压高。自放电小,好的电池,每月在2%以下(可恢复)。没有记忆效应。工作温度范围宽为-20℃~60℃。循环性能优越、可快速充放电、充电效率高达100%,而且输出功率大。使用寿命长。不含有毒有害物质,被称为绿色电池。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习惯上,锂离子进入正极材料的过程叫嵌入,离开的过程叫脱嵌;锂离子进入负极材料的过程叫插入,离开的过程叫脱插。 锂离子电池容易与下面两种电池概念混淆:
锂电池:虽然常常被用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简称。但严格意义的锂电池是锂原电池,存在锂单质。
锂离子聚合物电池:一种用聚合物取代液态有机溶剂的锂离子电池,其安全性较好。
优点
高能量密度:因电极材料不同而不同,按质量计算,可达150~200Wh/kg(540~720kJ/kg);按体积计算,可达250~530Wh/L(0.9~1.9kJ/cm3)。
开路电压高:因电极材料不同而不同,可达3.3~4.2V。
输出功率大:因电极材料不同而不同,可达300~1500W/kg(@20秒)。
无记忆效应: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无记忆效应,电池在未放空电的情况下可随时充放电,使用维护简便。
低自放电:<5%~10%/月。智能型锂离子电池由于有内建的监测电路,这个监测电路的工作电流甚至高于自放电电流。
工作温度范围宽:可在-20℃~60℃之间正常工作。
充、放电速度快
因此,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军工产品、航空产品等。
养生耐用(寿命提高)锂电池深得养生之道,锂电池平均寿命大概是4年左右,比铅酸电池寿命要高1.5倍左右,充放电超过500次,电池使用无记忆,抗震性强。
锂电池从小就打通奇经八脉,使其在正常温度下,锂电池可以连续充电48小时不会出现电池膨胀漏液破裂等事故,容量保持在95%以上。并且在专用充电器下,可以进行快速充放电。
电池技术发展方向
第一,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锂离子电池将长期是动力电池的主力,这一点是不容怀疑的。要发展高电位的正极,目前的重点是在发展三能材料以及高压材料,但它的安全性能仍存在问题,需要大家重视。另外,要发展高安全性的负极,包括硅碳、钛酸锂、软碳、硬碳。要发展长寿命、宽温度范围、高电压电池,三元、镍锰酸锂正极的电池要提高安全性,这个问题现在很严重,估计在“十三五”期间实用的单体比能量不超过200Wh/kg,也就是说到“十三五”后期可以用到200Wh/kg的电池发展电动汽车。
安全第一,就是不要片面追求高比能量,现在这个倾向很严重,因为定的目标是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要不断提高,因此便要求电池的比能量不断提高,而没有把安全问题提到第一位来重视。蓄电池有不同的危险性,锂离子电池要提高比能量,就一定要强调安全第一。要优先使用高安全性的电池,宁愿牺牲一些比能量。在规模蓄电的设计中,要控制不发生“连锁反应”,即一个电池出了问题,其他周围电池不要继续发生燃烧爆炸的现象。在使用中,要坚持安全操作规程,不可“滥用”电池,造成不安全的现象发生。
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高,价格低,用途广。但是现在有一个说法认为磷酸铁锂过时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种安全性很好的电池,应该把它用好。固态锂电解质需要研究,但在近期难起作用。电池研究≠电池使用。研究成熟了才可用,不成熟的电池拿出来使用必然要出问题。
第二,关于下一代的动力电池有一种说法是锂硫电池,因为锂离子电池难以实现电动汽车500公里里程。日本NEDO提出,锂硫、锂氧是“后锂离子电池”,这是单纯从“理论比能量”一项考虑而得的推论,锂硫电池“进门容易”,而“越做越难”,只有解决了安全性低、循环次数低、能量转换率低、放电倍率低、体积比能量低这“五低”问题才有可以用作车用动力电池,所以汽车指望使用锂硫电池很难。锂硫电池可以在其他要求不高的地方使用,但是在动力电池上,日本的这个提法仍需探讨。
第三,“下下一代”动力电池有可能是锂氧电池。这个不容易达成,因为除了刚才锂硫电池存在的问题之外,锂氧电池里面既要有氧气的还原作用,又要使得氧在上面产生,这个双功能氧正极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多少年来都没解决,现在指望把这个难题加到锂氧电池上不太现实。国家可以支持个别团队坚持长期研究,但不能寄予过大的希望,这需要长时间技术和经验的支持和积累。
第四,大力提高铅炭电池性能与应用。这个电池保持了铅酸电池价廉、安全的优点,原料易得、可靠,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重要成果。尤其部分荷电态高倍率放电循环寿命>20万次,所以可以在电动汽车里面有很多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