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被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历史详解
无论是最新款的华为 P30,还是我的诺基亚 3310,它们在完全没电后,都会变成同样的一块砖头。
每天给手机充电已经是一种生活习惯,这个惯性动作的背后,其实是电池技术并未跟上智能硬件产品发展速度的一种表现。
事实上,锂离子电池被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历史并不长。如今我们距离锂离子电池在硬件产品上的第一次爆炸事件,才仅仅过去了 30 年,而造成那次悲剧的「锂枝晶」现在依然是电池研发人员的噩梦。
慢充保寿命,快充省时间的锂电池
从口袋里的手机,到桌面上的电脑,再到路上跑的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都是现在绝大部分智能电子设备的动力之源。
锂离子电池是电子设备中最常用的电池,这要得益于「锂」的金属特性,密度低到 0.534g / 立方厘米,原子质量小到 6.9u,因此它是一种质量很轻并且极易与外界发生反应的金属。
锂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充电的过程就是锂离子从正电极中移动到负电极,放电的过程就是锂离子重新跑回到正电极。锂离子可以看做载着电荷的小车,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形成电流供电。
电池快充就是让锂离子移动的速度加快。为了实现这个效果,不仅需要适当改变充电电压,还需要对锂离子移动的路径,也就是电解质进行改良。
电池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能量密度」,可以理解为:每公斤的物质最多能够携带的能量。
另外一个常见的指标是电池容量,这个数值一般会标注在电池或者电子设备上。当一个电池的放电电量达到了电池容量的 100%,就是完成了一个充电周期。经过一定数量的充放电周期后,任何类型的电池容量都会变少。
电池寿命缩短的过程与「锂枝晶」有关。我们把锂离子看做小车,但是这些车队在充放电的往返过程中并不会规规矩矩、整整齐齐。
它们会在出门的时候把车库撞坏(引起结构变化),也会在返回车库的时候几辆车一起把车库的门堵住,引起塞车,当这条车龙到达一定的长度,就会让电池发生短路和爆炸。这条车龙就是「锂枝晶」,如今的车龙依然存在,只是因为技术进步得到了缓解。
锂电池商用的历史,索尼是一个里程碑
在消费电子产品开始起飞的年代,厂商急需一种轻便、大容量,又能循环充放的电池。这种迫切让电池制造商和产品厂商忽视了「锂枝晶」的危害。
以电动车为例,电池面临的三个问题
我们距离锂电池正式大规模商用才不到 30 年,目前最流行的锂电池属于锂离子电池。有统计显示,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价格演进速度正在放慢,这个趋势很有可能会在未来影响电动汽车的大规模生产。
一位从事电池研发多年的技术人员 Tiger 告诉爱范儿,现阶段电池的技术瓶颈主要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温度特性三个方面。
换个角度,电动车里电池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分别是:
- 里程焦虑
- 安全问题
- 成本问题。
首先,「里程焦虑」与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有关。锂这种金属的理论极限能量密度是 14000Wh/kg,由于锂电池一般都会掺杂其他物质,再加上正负极材料的影响,因此目前工业生产的锂电池能量密度普遍在 150-300Wh/Kg。
由于需要考虑电池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因此突破 300Wh/Kg 的电池制造技术只有少数厂商可以做到,比如特斯拉就在其中。
最近 20 年来商用电池的研发基本都没有太大的突破,在化学电池这个领域里,如果人们找不到能够替换「锂」的新材料,基本上电池能量密度也没有突破的指望。
也就是说,包括手机、无人机、电动车在内使用锂电池为主的智能产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电池的单次续航依然会明显受到限制,只能通过增加充电次数、加快充电效率等方式来解决。
其次是安全问题。
电池依然是一个易燃易爆的脆弱事物,坐飞机时电池不能托运只能随身携带就是其中一个表现。
汽油车起火时,人们往往还有逃生时间,但若换成是电动车电池起火,基本是瞬间被火海淹没,车内人员生还的可能性比汽油车低得多。
另外,高温状态下,电池内部的化学物质容易分解,导致起火。电池发生碰撞也有可能短路起火。
第三个是锂离子电池的成本问题。
为了让锂离子电池在使用时更加稳定安全,电池内部会添加各种化学物质,可以做到改善电池的温度特性、增加电池倍率等。这些物质包括钴、镍和其他稀有金属。
这些稀有金属在地球上的储量很有限,开采的难度也比较高,随着电动汽车电池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稀有金属原材料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自然》杂志曾统计,预计到 2025 年,全球每年生产 1000-2000 万辆电动车,按照每个电动车电池需要 10 公斤的钴,那么届时的电动车行业每年需要 10-20 万吨的钴。然而这个需求量已经是目前世界钴产量的大部分。
锂离子电池的短板太多,电池技术在最近二十多年来基本是在缓慢前行。《自然》杂志的预测是:
我们距离锂电子电池革命仅剩下 10 年。
电池研发相当耗时,能用的新技术都在用
电池研发是一件相当耗费时间的事情。比如研发人员电池的某个部分进行改进,那么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充放电实验来验证效果。
每一次充放电都是需要耗费时间和资源的。为了让电池研发人员可以更好地对电池剩余充放电次数进行预测,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与丰田研究所共同创建了一种人工智能,可以用来预测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这个算法通过学习上亿次电池充放电的数据,因此能够在收集单个电池五次充放电周期的数据后,预测电池的剩余寿命,正确率为 95%。这项人工智能技术预计能帮厂商在研发电池时提速。要这样换电池的手机慢慢变少了
锂离子电池是近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改变了很多电子产品获取电能持续工作的模式,让它们具有可移动、可携带的特点,进而影响了我们日常使用消费电子产品的方式。随着电池技术的提升,手机上的电池已经逐渐不用拆换,出门带上一块充电宝就变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就目前而言,锂离子电池虽有诸多不足,但它依然是消费电子产品最好甚至是唯一的选择。正极的活性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镍钴锰锂化合物(NCM),另外一类是磷酸铁锂(LFP);负极多是石墨(95%),加上一些添加剂。放电时锂离子脱嵌,充电时锂离子嵌入,形成放电或者充电电流。通常新能源汽车车载锂电池多是由电芯、模组、电池包构成;电芯是电池包的最小单元,模组则由多个电芯连接而成,电池包又由多个模组组成,另外加上电池管理控制模块、连接端子等。如果把车载锂电池包作为一个子系统,那么电芯成本占的比例约为85%左右,所以,对电芯成本做一个精准计算、找出主要的成本驱动点,然后进行技术优化,是优化电池包成本、做好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企划的重要路径。
在过去,有很多电子产品都是靠碱性干电池、纽扣电池供电续命,当时的用户可能没有想象过,装着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产品会是怎样的。
如今我们所使用的电子产品,也被电池技术的缓慢发展束缚,你可能没有想象过一部 iPhone 充一次电可以正常使用一周的场景。我想这样的手机会被卖疯吧。
现在的锂电池用途越来越广泛,并且现在的手机芯片每年都在提升,从麒麟970到980,高通845到高通855。但是锂电池却并没有做更好的提升,介绍手机的时候只是介绍了电池多大而已。而想要锂电池能有技术突破提高续航,可能就得从正负极材料入手了,这个难度实在太高以至于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任何有效的进展,并且随着5G时代到来,手机的运行速度也是越来越快,对电量和性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而锂电池更加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大家对于这方面的需求可能会越来越高,所以说留给锂电池的时间其实不多了。虽然现在有充电宝可以续航,但是这并不代表电池的问题就不需要解决,诺基亚早在去年就开始研发新电池技术,它确实做到了更加的超长待机,但是使用寿命也是大大的缩短,所以并不适合现在的时代使用。
在现在这个即将到来的5G时代,各大手机产商还发布了自己手机多少万快充的数据来弥补这一缺点,但是其根本并没有得到改善,电池依旧是现在的痛点,并且随着电池的使用它的电量消耗会越来越快,最后会出现各种虚电和假电的现象,不过目前锂电池算得上一种为最普遍和廉价的电池了,虽然目前有也有一些产品可以替代,但是由于需要大量生产并且还需要革新,所以很多产品都已经死在了量产的道路上面,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普及。这成为了当下一个难点,不过现在我们国产的锂电池在安全性上面来说还是相对较高的,隔壁的三星也是采用的锂电池却频繁的发生爆炸,这也很让人担心。
锂电池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现在的锂电池废弃和回收在当前国内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前的旧手机等等一般都是放在家里,锂电池并没有做很好的处理,还有可能产生爆炸事故,所以现在随着锂电池的广泛运用,我们也需要对锂电池多加重视,避免各种悲剧。随着现在5G技术的到来,锂电池能否有一个更好的前途来衬托5G手机呢?现在的锂电池已经遍布全球了,一旦它的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那么它将会成为最重要的物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