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电池知识

电池电路作业原理介绍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7-19 12:56    点击量:
电池电路作业原理电路具有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过电流保护与短路保护功用,其作业原理剖析如下:
 
1、正常情况在正常情况下电路中N1的“CO”与“DO”脚都输出高电压,两个MOSFET都处于导通情况,电池可以自由地进行充电和放电,由于MOSFET的导通阻抗很小,一般小于30毫欧,因而其导通电阻对电路的功用影响很小。7|此情况下保护电路的消耗电流为μA级,一般小于7μA。
 
2、过充电保护锂离子电池要求的充电方法为恒流/恒压,在充电初期,为恒流充电,跟着充电进程,电压会上升到4.2V(根据正极材料不同,有的电池要求恒压值为4.1V),转为恒压充电,直至电流越来越小。电池在被充电进程中,假设充电器电路失掉控制,会使电池电压跨过4.2V后继续恒流充电,此时电池电压仍会继续上升,当电池电压被充电至跨过4.3V时,电池的化学副反应将加重,会导致电池损坏或呈现安全问题。
 
在带有保护电路的电池中,当控制IC检测到电池电压抵达4.28V(该值由控制IC挑选,不同的IC有不同的值)时,其“CO”脚将由高电压转变为零电压,使V2由导通转为关断,然后堵截了充电回路,使充电器无法再对电池进行充电,起到过充电保护作用。而此时由于V2自带的体二极管VD2的存在,电池可以通过该二极管对外部负载进行放电。在控制IC检测到电池电压跨过4.28V至宣告关断V2信号之间,还有一段延时时间,该延时时间的长短由C3挑选,一般设为1秒左右,以避免因搅扰而构成误判别。
 
3、过放电保护电池在对外部负载放电进程中,其电压会跟着放电进程逐步下降,当电池电压降至2.5V时,其容量已被完全放光,此时假设让电池继续对负载放电,将构成电池的永久性损坏。在电池放电进程中,当控制IC检测到电池电压低于2.3V(该值由控制IC挑选,不同的IC有不同的值)时,其“DO”脚将由高电压转变为零电压,使V1由导通转为关断,然后堵截了放电回路,使电池无法再对负载进行放电,起到过放电保护作用。而此时由于V1自带的体二极管VD1的存在,充电器可以通过该二极管对电池进行充电。
 
由于在过放电保护情况下电池电压不能再下降,因而要求保护电路的消耗电流极小,此时控制IC会进入低功耗情况,整个保护电路耗电会小于0.1μA。在控制IC检测到电池电压低于2.3V至宣告关断V1信号之间,也有一段延时时间,该延时时间的长短由C3挑选,一般设为100毫秒左右,以避免因搅扰而构成误判别。
 
4、过电流保护由于锂离子电池的化学特性,电池生产厂家规矩了其放电电流最大不能跨过2C(C=电池容量/小时),当电池跨过2C电流放电时,将会导致电池的永久性损坏或呈现安全问题。电池在对负载正常放电进程中,放电电流在通过串联的2个MOSFET时,由于MOSFET的导通阻抗,会在其两端发作一个电压,该电压值U=I*RDS*2, RDS为单个MOSFET导通阻抗,控制IC上的“V-”脚对该电压值进行检测,若负载因某种原因导致反常,使回路电流增大,当回路电流大到使U>0.1V(该值由控制IC挑选,不同的IC有不同的值)时,其“DO”脚将由高电压转变为零电压,使V1由导通转为关断,然后堵截了放电回路,使回路中电流为零,起到过电流保护作用。
 
在控制IC检测到过电流发作至宣告关断V1信号之间,也有一段延时时间,该延时时间的长短由C3挑选,一般为13毫秒左右,以避免因搅扰而构成误判别。在上述控制进程中可知,其过电流检测值大小不只取决于控制IC的控制值,还取决于MOSFET的导通阻抗,当MOSFET导通阻抗越大时,对同样的控制IC,其过电流保护值越小。
 
5、短路保护电池在对负载放电进程中,若回路电流大到使U>0.9V(该值由控制IC挑选,不同的IC有不同的值)时,控制IC则判别为负载短路,其“DO”脚将活络由高电压转变为零电压,使V1由导通转为关断,然后堵截放电回路,起到短路保护作用。短路保护的延时时间极短,一般小于7微秒。其作业原理与过电流保护类似,只是判别方法不同,保护延时时间也不一样。

最简单的均衡电路就是负载消耗型均衡,也就是在每节电池上并联一个电阻,串联一个开关做控制。当某节电池电压过高时,打开开关,充电电流通过电阻分流,这样电压高的电池充电电流小,电压低的电池充电电流大,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电池电压的均衡。

 

但这种方式只能适用于小容量电池,对于大容量电池来说是不现实的。

 

负载消耗性均衡的示意图

第二种均衡方法我没有实验过,就是飞渡电容法。简单的说就是每一节电池并联一个电容,通过开关这个电容既可以并联到本身这节电池上,也可以并联到相邻的电池。

当某节电池电压过高,首先将电容与电池并联,电容电压与电池一致,然后将电容切换到相邻的电池,电容给电池放电。实现能量的转移。

由于电容并不消耗能量,所以可以实现能量的无损转移。但这种方式太繁琐了,现在的动力电池动不动几十节串联,要是采用这种方式,需要很多开关来控制。以上详细论说了单节锂离子电池保护电路的作业原理,多节串联锂离子电池的保护原理与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上面电路中所用的控制IC为日本理光公司的R5421系列,在实践的电池保护电路中,还有许多其它类型的控制IC,如日本精工的S-8241系列、日本MITSUMI的MM3061系列、台湾富晶的FS312和FS313系列、台湾类比科技的AAT8632系列等等,其作业原理迥然不同,只是在详细参数上有所不同,有些控制IC为了节省外围电路,将滤波电容和延时电容做到了芯片内部,其外围电路可以很少,如日本精工的S-8241系列。除了控制IC外,电路中还有一个重要元件,便是MOSFET,它在电路中起着开关的作用,由于它直接串接在电池与外部负载之间,因而它的导通阻抗对电池的功用有影响,当选用的MOSFET较好时,其导通阻抗很小,电池包的内阻就小,带载才干也强,在放电时其消耗的电能也少。
 
跟着科技的展开,便携式设备的体积越做越小,而跟着这种趋势,对锂离子电池的保护电路体积的要求也越来越小,在这两年已呈现了将控制IC和MOSFET整组成一颗保护IC的产品,如DIALOG公司的DA7112系列,有的厂家甚至将整个保护电路封装成一颗小规范的IC,如MITSUMI公司的产品。

个人感觉如下:

1. 对于 10AH 以内的电池组,采用能量消耗型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控制简单。

2. 对于几十 AH 的电池组来说,采用一拖多的反激变压器,结合电池采样部分来做电池均衡应该是可行的。

3. 对于上百 AH 的电池组来说,可能采用独立的充电模块会好一些,因为上百 AH 的电池,均衡电流都在10多 A 左右,如果串联节数再多一些,均衡功率都很大,引线到电池外,采用外部 DC-DC 或 AC-DC 均衡也许更安全。

目前的均衡都是以电池电压一致作为均衡的结束条件,但随着 SOC 计算越来越准确,容量一致的均衡应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