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车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部件的产业链和供氢的产业链,能降低燃料电池车成本和运行成本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5-05 17:25
点击量:次
为保证氢燃料汽车输入、输出的稳定性,需要在燃料电池车里再配备一块电池。目前相关技术较为领先的国家是日本,为降低风险,通常使用镍氢电池与燃料电池结合。而国内更多使用锂电系统和燃料电池结合,“这种技术方式比较激进,风险也较高”。
日前,福田汽车(2.690,0.04,1.51%)(600166,SH)、新三板挂牌公司亿华通与丰田汽车公司三方合作的氢燃料电池客车样车在清华大学完成首秀,并将于2021年投入量产。此次合作是在福田汽车生产的FC大巴上搭载采用丰田FC电堆等零部件的亿华通FC系统。丰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在氢燃料汽车技术方面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
通过与国际技术领先的企业合作能否打破国内的技术瓶颈?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认为,实际上,丰田已把所有的专利渠道封锁,虽然现在放开允许使用,但真到关键技术丰田还是会限制。
一位氢能领域观察人士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像丰田等大公司,可能会拿出一些不是很前沿的技术和你一起开拓市场,但肯定不会把技术专利等含金量高的给你。”
成本、配套待破局
除技术“关卡”外,氢燃料汽车还须破解高成本约束。
在张震看来,目前限制氢能大规模应用的最大问题就是成本。“炼厂现在大多用天然气制氢,每吨成本在8000元至10000元,这一成本对于炼厂来说相对较高,用到整车领域成本就更高。”
赵吉诗指出,以百公里来衡量,现在氢燃料汽车的能源成本比燃油车还要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曾向媒体表示,国内车用燃料电池电堆的体积比功率均在每立升2千瓦以下,国际已大于3千瓦,国内使用同样体积的材料,只能提供三分之二的功率,因此电堆成本远高于国际水平。再加上关键材料与部件的进口导致车用燃料电池系统很贵,整车造价高。氢气供给产业链的缺乏导致加氢站的氢价高,有的达到每公斤60元至70元。以上因素使得目前氢燃料电池车的运行费用比燃油车、纯电动汽车都高。
衣宝廉建议,尽快建立车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部件的产业链和供氢的产业链,降低燃料电池车成本和运行成本。
国内纯电动汽车起步较早,目前已具有一定规模,但其配套充电设施建设并没有跟上车辆增长的脚步。其实,电动车发展的相关经验未来也可供氢能产业发展借鉴。
干勇认为:“我们一开始忽略了充电桩的配套,到现在配套也不完善,在北京,充电桩一会儿收费1.2元一度,一会儿1.6元一度,管理还没有统一。”其认为,在氢能源领域,能源管理体系和运行体系非常重要,对于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抓在前面。而加氢产业布局,是对氢能源应用的最大限制环节。
日前,福田汽车(2.690,0.04,1.51%)(600166,SH)、新三板挂牌公司亿华通与丰田汽车公司三方合作的氢燃料电池客车样车在清华大学完成首秀,并将于2021年投入量产。此次合作是在福田汽车生产的FC大巴上搭载采用丰田FC电堆等零部件的亿华通FC系统。丰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在氢燃料汽车技术方面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
通过与国际技术领先的企业合作能否打破国内的技术瓶颈?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认为,实际上,丰田已把所有的专利渠道封锁,虽然现在放开允许使用,但真到关键技术丰田还是会限制。
一位氢能领域观察人士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像丰田等大公司,可能会拿出一些不是很前沿的技术和你一起开拓市场,但肯定不会把技术专利等含金量高的给你。”
成本、配套待破局
除技术“关卡”外,氢燃料汽车还须破解高成本约束。
在张震看来,目前限制氢能大规模应用的最大问题就是成本。“炼厂现在大多用天然气制氢,每吨成本在8000元至10000元,这一成本对于炼厂来说相对较高,用到整车领域成本就更高。”
赵吉诗指出,以百公里来衡量,现在氢燃料汽车的能源成本比燃油车还要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曾向媒体表示,国内车用燃料电池电堆的体积比功率均在每立升2千瓦以下,国际已大于3千瓦,国内使用同样体积的材料,只能提供三分之二的功率,因此电堆成本远高于国际水平。再加上关键材料与部件的进口导致车用燃料电池系统很贵,整车造价高。氢气供给产业链的缺乏导致加氢站的氢价高,有的达到每公斤60元至70元。以上因素使得目前氢燃料电池车的运行费用比燃油车、纯电动汽车都高。
衣宝廉建议,尽快建立车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部件的产业链和供氢的产业链,降低燃料电池车成本和运行成本。
国内纯电动汽车起步较早,目前已具有一定规模,但其配套充电设施建设并没有跟上车辆增长的脚步。其实,电动车发展的相关经验未来也可供氢能产业发展借鉴。
干勇认为:“我们一开始忽略了充电桩的配套,到现在配套也不完善,在北京,充电桩一会儿收费1.2元一度,一会儿1.6元一度,管理还没有统一。”其认为,在氢能源领域,能源管理体系和运行体系非常重要,对于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抓在前面。而加氢产业布局,是对氢能源应用的最大限制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