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锂电池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谁能掌握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新的竞争下占领制高点吗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6-03 10:30
点击量:次
近两年,受政策导向,国内新能源造车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随着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相继确定或计划发布燃油车禁止时间表,、以及等传统巨头为了抢占先机,纷纷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及投入。此时,为纯正向研发而来的标准化平台诞生了,这对动力电池的品质要求及大尺寸需求进一步提升,而卷绕工艺的锂电池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了。
在前不久举办的2019上,控股下的蜂巢能源携高速叠片方形锂电池参展,给予整个行业指明了全新的方向。与传统卷绕工艺相比,叠片工艺优势显而易见:首先,叠片式极组更加贴合方形电池的矩形壳体,能够充分利用到四角空间。而卷绕式极组受限于卷绕工艺,在壳体四角存在空间浪费现象。并且,卷绕式极组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发生扭曲,两侧圆弧处断裂造成内部短路。
在产品性能方面,叠片工艺同样优势明显:由于叠片式极组有更好的结构适应性,电池变形和膨胀的几率大幅下降;同时因为边缘结构更简单,电池的安全性更高;相比于卷绕工艺,叠片工艺生产的方形电池能量密度可以相应提高5%,循环寿命提升10%-20%,并且由于内阻的降低,可实现更高倍率放电。
可以说,叠片工艺电池通过生产工艺的革命性升级,大幅提升了动力电池的产品性能,实现了高性能、安全、耐久的单体大容量电芯大量应用于交通工具和储能领域的愿景,开启了锂电池3.0的全新时代。
后发先至的背后,是长城汽车不遗余力的研发投入
事实上,面对越来越重要的新能源车市场,为了充分满足行业和客户需求,叠片式锂电池正成为全球头部企业关于下一代电池的共同选择。据悉,松下、三星SDI、CATL等企业都有在2022年之后导入叠片工艺的计划,而长城控股下的蜂巢能源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将高速叠片工艺应用在方形电池,可谓后来居上。
之所以能够实现后发先至,率先开创“叠时代”,控股下的蜂巢能源凭借的是优异的基因。源自的懂车基因,使其更加了解与熟悉整车开发需求,能够生产出更加契合主机厂要求的动力电池,这一点是供应商身份的动力电池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同时,来自的资金支持与项目支持,使得它能够潜心于项目研发、积淀项目经验。正是站在了巨人肩膀上,控股下的蜂巢能源抢占了先机。
当然,这背后也离不开一直以来在技术研发上秉持的“过度投入”。在领域的研发长达10年之久,目前已建成电芯、机理分析、PACK、BMS试制试验室和电池试制车间、试验中心及分析中心等。其中,于2016年开工的研发中心占地106亩,目前投资达7亿元,各实验室已投入使用。正在建设中的研发中心预计投入达10亿元,新建包含固态电池、太阳能、储能、软包电芯在内的各类试制线及试验室。
在人才投入方面,现阶段负责动力电池的研发人员已突破千人,其中来自欧美、日韩等资深外籍专家近60人,预计到2020年,研发团队规模持续扩大,外籍专家达200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达1000余人。正是这种“过度投入”研发的践行,以及国际一流研发设备与研发体系的保障,控股下的蜂巢能源才能在动力电池领域突围欧美日韩等头部企业的技术包围,率先开创“叠时代”。
在前不久举办的2019上,控股下的蜂巢能源携高速叠片方形锂电池参展,给予整个行业指明了全新的方向。与传统卷绕工艺相比,叠片工艺优势显而易见:首先,叠片式极组更加贴合方形电池的矩形壳体,能够充分利用到四角空间。而卷绕式极组受限于卷绕工艺,在壳体四角存在空间浪费现象。并且,卷绕式极组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发生扭曲,两侧圆弧处断裂造成内部短路。
在产品性能方面,叠片工艺同样优势明显:由于叠片式极组有更好的结构适应性,电池变形和膨胀的几率大幅下降;同时因为边缘结构更简单,电池的安全性更高;相比于卷绕工艺,叠片工艺生产的方形电池能量密度可以相应提高5%,循环寿命提升10%-20%,并且由于内阻的降低,可实现更高倍率放电。
可以说,叠片工艺电池通过生产工艺的革命性升级,大幅提升了动力电池的产品性能,实现了高性能、安全、耐久的单体大容量电芯大量应用于交通工具和储能领域的愿景,开启了锂电池3.0的全新时代。
后发先至的背后,是长城汽车不遗余力的研发投入
事实上,面对越来越重要的新能源车市场,为了充分满足行业和客户需求,叠片式锂电池正成为全球头部企业关于下一代电池的共同选择。据悉,松下、三星SDI、CATL等企业都有在2022年之后导入叠片工艺的计划,而长城控股下的蜂巢能源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将高速叠片工艺应用在方形电池,可谓后来居上。
之所以能够实现后发先至,率先开创“叠时代”,控股下的蜂巢能源凭借的是优异的基因。源自的懂车基因,使其更加了解与熟悉整车开发需求,能够生产出更加契合主机厂要求的动力电池,这一点是供应商身份的动力电池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同时,来自的资金支持与项目支持,使得它能够潜心于项目研发、积淀项目经验。正是站在了巨人肩膀上,控股下的蜂巢能源抢占了先机。
当然,这背后也离不开一直以来在技术研发上秉持的“过度投入”。在领域的研发长达10年之久,目前已建成电芯、机理分析、PACK、BMS试制试验室和电池试制车间、试验中心及分析中心等。其中,于2016年开工的研发中心占地106亩,目前投资达7亿元,各实验室已投入使用。正在建设中的研发中心预计投入达10亿元,新建包含固态电池、太阳能、储能、软包电芯在内的各类试制线及试验室。
在人才投入方面,现阶段负责动力电池的研发人员已突破千人,其中来自欧美、日韩等资深外籍专家近60人,预计到2020年,研发团队规模持续扩大,外籍专家达200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达1000余人。正是这种“过度投入”研发的践行,以及国际一流研发设备与研发体系的保障,控股下的蜂巢能源才能在动力电池领域突围欧美日韩等头部企业的技术包围,率先开创“叠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