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电池专题

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爆发以来造成的后遗症有哪些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6-03 12:00    点击量:
谈钱伤感情,交易价格未达成共识是一般并购没能进行下去的主要原因。”中信建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林源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不断推进和市场成熟度不断提升,优质标的越来越少,导致企业估值较前两年呈现翻倍或数倍增长,双方在收购价格上出现较大分歧,最后分道扬镳。

另一方面,新能源政策持续波动调整对于投资方来说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自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爆发以来,国家陆续出台电池企业目录、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重审、补贴政策退坡、新国标强检、3万公里行驶里程等多个规范锂电行业发展,打击骗补行为的政策。

“政策波动对每一家锂电企业在未来发展的影响都不可避免。”海通证券分析师钟奇则认为,行业政策波动也影响上市企业跨界收购锂行企业的信心,因而担心收购失败风险过高而选择放弃。

当然,标的公司盈利能力不佳也很难打动投资方。近两年,上市公司纷纷跨界兼并购锂电企业,基本上都是因为公司主营业务发展不顺利,传统业绩持续下滑因而迫切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投资方也不是活雷锋,对于标的公司来说,接受高溢价就要承担相应的业绩对赌失败风险。

“企业高估值、高溢价收购的背后是收购方与标的企业签订了过高的业绩对赌目标。”东莞一家不愿具名的圆柱电池企业的联合创始人告诉新材料在线?,在补贴退坡、原材料不断涨价、市场竞争加剧和产品毛利率下滑等多重压力之下,标的企业承受着过大的业绩对赌压力和风险,接受收购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搏一把,不成功便成仁了。

动力电池资本趋向理性

对于动力电池行业来说,资本盲目入场一拥而上争夺标的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了,曾经踩过的坑也让投资人变得更为谨慎。

“当整个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的格局逐渐定型,留给初创企业成长的空间已经不多了。”在林源看来,动力电池领域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后半场,即使是拥有一定技术优势的企业也很难在巨头的夹缝间突围。

“对于新技术的布局,已经形成领先优势的行业龙头都在积极跟进,凭借市场优势就能让新的进入者很难打开局面。”林源认为,那些标榜拥有新技术的公司很难在当前的形势下成长起来。

依靠政策推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为动力电池行业带来了一时繁荣,但当补贴退出后,完全市场化的竞争环境才是企业所面临的真正考验。

“补贴退出在即,外资锂电巨头正在扣门,大型车企对动力电池企业的资质有着较为严格的验证,产品的品质、管理体系认证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动力电池不是一般玩家能进的局。”金浦投资合伙人田华峰表示,随着补贴的退出,动力电池企业必将迎来靠实力说话的市场淘汰赛,而实力的培育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需要资本入场前要做好理性规划。

氢燃料电池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当动力电池行业的光环开始“暗淡”之后,燃料电池则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夺走资本的青睐。

据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国家973氢能项目首席科学家毛宗强统计,仅2017年氢燃料电池投资项目(2020年投产)就达1000多亿,产能为17万套氢燃料电池发动机。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王菊则在5月24日的公开活动中对媒体表示,越来越多地方政府、中国企业加入燃料电池行业,未来将继续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投资制氢、储氢等整个产业链。仅2018年氢燃料电池产业相关投资及规划资金已超过850亿元。

资本蜂拥入场,产业链协同的加快,当前氢燃料电池领域的投资情景跟动力电池领域勃兴时的情景何其相似。

然而,也有人对当前氢燃料电池行业火热的现状保持冷静的态度。

“虽然当前氢燃料电池概念很热,受到到很多人的追捧,但是目前依然有很多产业化的问题亟待解决。”浙江大学材料学院院长韩高荣在接受新材料在线?采访时表示,对于车规级的应用来说,如何解决大规模的制备氢气是关键,以现有的技术水品来看,氢气作为汽车的燃料没有性价比,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制备氢气,效率较低。此外,燃料电池的催化剂铂金是贵金属,价格贵,这些都不利于推广。

产品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