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动力电池供应商,如果想阻止车企进入动力电池制造领域战略/
宁德时代,将德国图灵根州埃尔夫特的动力电池产能提升到100GWh的计划,并不能从根本上打消掉德国汽车制造商自制动力电池的冲动。
第三方动力电池供应商,如果想阻止车企进入动力电池制造领域,可能的战略包括:
1.不断降价。降低动力电池采购成本,以及在BOM成本中的比例。将毛利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如果毛利太高,一定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来。三星认为,20%也许是一个合理的毛利水平。
2.不断加快技术迭代速度。这也是整车制造商难以进入的护城河,技术的高速迭代会让这些车企,增加在动力电池领域投资失败的风险。
3.进入新的市场。如果动力电池仅仅卖给车企,则车企的话语权会很大,尤其是大的车企。如果动力电池还卖给储能产业,则意味着可以降低对汽车产业的依赖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车企进入动力电池产业的壁垒也会更高。
4.从制造到运营。如果仅仅制造动力电池产品,护城河还是不够高。如果动力电池制造商,能够进入能源运营领域,则会形成新的进入门槛。能够一定程度上打消车企跨界进入这个产业的冲动。
2019年,对电动车企业而言,还将会继续受制于动力电池的产能瓶颈,以及优质产能供不应求下的价格高企,但这个会在2020年得以改变。所以,2019年,应该是黎明前的黑暗。
2019年,对于小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将会变得非常残酷,恐怕会更多的动力电池制造商退出市场竞争。
2019年,对于动力电池的第二梯队而言,也许是最后的一个杀出重围的窗口期。因为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以及市场供给的不足,还能够带来机会。一旦宁德时代、比亚迪、三星SDI、LG化学、松下的产能大幅跟上的时候,基本上就错过了绝佳的发展窗口期。
2019年,对于动力电池巨头而言,也许是最后的还可以享受不错毛利的一年,接下来将会迎来激烈的竞争。
更加重要的是,他们需要考虑,如何应对整车企业进入动力电池制造产业,一旦这个事情发生,也就意味着:第三方动力电池供应商,或许会趋于消失。
现阶段,与这些车企合资建厂的模式,并不能阻挡这个事情的发生,反而会促进这个事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