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为什么整车企业会有如此大的动力进入动力电池制造业务呢?
首先,动力电池占据整车BOM成本比例非常高,占到40-50%。这将意味着整车企业,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卖掉一辆电动车,要把50%的营业额分给动力电池制造商。
其次,动力电池对整车的性能影响非常大,核心指标包括续航里程安全性,温宽,充放电速度,寿命,电动车保值率等等,这些性能都将极大地影响用户的体验,进而影响他们的购车决策。
此外,由于动力电池不断地向第三方大的供应商集中,使得OEM们在供应安全上,都没法保证。比如,大众,作为全球最大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在动力电池领域,至少已经吃了三次大亏。
第一次,是旗下的奥迪e-tron,因为动力电池问题,而不得将大量生产出来的车型停放在租来的停车场上。第二次,LG竟然对它进行了一次10%的涨价。这几乎是闻所未闻的奇葩事件。通常情况下,是OEM要求供应商每年降价10%左右的。第三次,大众计划于SK创新联合建设动力电池工厂,遭到了LG的断供威胁,不得不作罢。
这些事情,将会更加坚定这些整车制造商,自建电芯工厂的决心。
在全球所有的汽车制造商之中,欧洲汽车制造商的危机感是最强的。关于动力电池,欧洲的政经两界,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欧洲不能将电动车命运,交给亚洲的动力电池供应商手中。
德国的默克尔政府和法国的马克龙政府,已经分别宣布,将拿出巨额资金扶持本土的动力电池供应商的发展。德国的财政补贴是10亿欧元,法国计划拿出7亿欧元。
此外,在欧洲,发展动力电池,已经升级到欧盟委员会这样的高度进行探讨和决策。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只是时间的问题。
对于中国的宁德时代这样动力电池巨头而言,欧洲本土的那些像Northvolt这样的竞争对手,不足为虑。最大的威胁是整车企业自制电芯。
这将会从根本上威胁他们的生存模式。
对于OEM而言,单个企业在短期之内,并不足以与像宁德时代这样的动力电池巨头抗衡。动力电池产业,是一个讲究规模优势的产业。但如果这些车企联合起来,将会形成巨大的竞争力,将会极大改变全球动力电池的格局。
宁德时代,将德国图灵根州埃尔夫特的动力电池产能提升到100GWh的计划,并不能从根本上打消掉德国汽车制造商自制动力电池的冲动。
第三方动力电池供应商,如果想阻止车企进入动力电池制造领域,可能的战略包括:
1.不断降价。降低动力电池采购成本,以及在BOM成本中的比例。将毛利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如果毛利太高,一定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来。三星认为,20%也许是一个合理的毛利水平。
2.不断加快技术迭代速度。这也是整车制造商难以进入的护城河,技术的高速迭代会让这些车企,增加在动力电池领域投资失败的风险。
3.进入新的市场。如果动力电池仅仅卖给车企,则车企的话语权会很大,尤其是大的车企。如果动力电池还卖给储能产业,则意味着可以降低对汽车产业的依赖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车企进入动力电池产业的壁垒也会更高。
4.从制造到运营。如果仅仅制造动力电池产品,护城河还是不够高。如果动力电池制造商,能够进入能源运营领域,则会形成新的进入门槛。能够一定程度上打消车企跨界进入这个产业的冲动。
2019年,对电动车企业而言,还将会继续受制于动力电池的产能瓶颈,以及优质产能供不应求下的价格高企,但这个会在2020年得以改变。所以,2019年,应该是黎明前的黑暗。
2019年,对于小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将会变得非常残酷,恐怕会更多的动力电池制造商退出市场竞争。
2019年,对于动力电池的第二梯队而言,也许是最后的一个杀出重围的窗口期。因为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以及市场供给的不足,还能够带来机会。一旦宁德时代、比亚迪、三星SDI、LG化学、松下的产能大幅跟上的时候,基本上就错过了绝佳的发展窗口期。
2019年,对于动力电池巨头而言,也许是最后的还可以享受不错毛利的一年,接下来将会迎来激烈的竞争。
更加重要的是,他们需要考虑,如何应对整车企业进入动力电池制造产业,一旦这个事情发生,也就意味着:第三方动力电池供应商,或许会趋于消失。
现阶段,与这些车企合资建厂的模式,并不能阻挡这个事情的发生,反而会促进这个事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