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工信部一周发四文,重点关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累计将达25GWh。如此规模的退役动力电池,如果不能妥善处置,势必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新一轮的污染,也将影响到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的健康发展。工信部认为,从发展趋势来看,梯次利用市场前景广阔,已成行业发展热点,部分企业正在梯次利用领域探索“以租代售”等新商业模式。但同时也指出,梯次利用技术虽有一定进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故此,本周,工信部一周发四文,重点关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
据工信部介绍,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体系建设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汽车生产企业为主导,由其利用销售渠道建设退役电池回收体系,回收退役电池移交综合利用企业处理或与其合作共同利用电池剩余价值;另一种在回收的战略布局上,车企单打独斗者非常少,普遍趋势是选择与第三方回收企业或者电池企业“抱团”合作。目前国内主要参与电池回收的正规厂商多为第三方回收企业如光华科技、格林美、赣州豪鹏、湖南邦普等,还有锂电材料企业如华友钴业、天赐材料等,动力电池企业如比亚迪、国轩高科、宁德时代等。
工信部在调研中发现,当前从新能源汽车上退役下来的动力蓄电池量还较少,对其梯次利用大部分处于试验示范阶段,主要集中在备电、储能等领域,其中不少企业已经摸索出一些商业模式,同时技术创新方面也有所进展。以十大车企来看:
北汽新能源
早在2016年6月,北汽新能源与新乡电池研究院就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匠芯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充分整合行业内市场、技术、材料、电芯、退役电池、分解资源,开展新体系电池开发及梯次利用研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