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20年消纳全国动力车退役电池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13 19:05
点击量:次
据了解,中国铁塔有192万座通信基站,可以在机房备电、储能应用、移动发电等场景使用梯次电池。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达220万辆,使用动力电池超过103G瓦时,到2020年车用动力锂电池退役量将达到24G瓦时,这相当于80万辆电动车的电池。退役动力电池的处理成为困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8年2月,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交通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巡视员李力表示,当前,整个产业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亟待建立,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结合,政府要规范标准、政策引导,并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让更多企业参与,建立标杆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在一些关键共性技术上协力突破;希望财政部门出台相应的针对性措施促进回收利用的发展。1、传统动力电池体系难以满足 10 年后的能量密度需求
众所周知,动力电池直接对应新能车产品的性价比,而能量密度是动力电池的关键指标。我国电动车市场正经历由“政策驱动”向“政策助跑”的转换,政策对于锂电产业能量密度提升的导向已经明确,补贴直接与能量密度挂钩并不断提高门槛。工信部颁布的《中国制造 2025》指明:“到 2025 年、 2030 年,我国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分别需达到 400Wh/kg、 500Wh/kg。” 指标分别对应当前乘用车动力电池单体平均水平 170Wh/kg 的 2-3 倍。
为了理清 400-500Wh/kg 对于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概念,我们对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迭代路径进行了梳理,我国正位于第二代向第三代锂电发展的过程中。正极材料的选择上,我国已由磷酸铁锂转向三元,并逐渐向高镍三元发展。负极材料当前产业化仍集中于石墨材料,未来也在向硅碳负极进行过渡。据推算,当前采用的高电压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石墨作为正负极活性材料所组成的液态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重量能量密度极限约为 280Wh/kg 左右。引入硅基合金替代纯石墨作为负极材料后,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做到 300Wh/kg 以上,其上限约为 400Wh/kg。
可燃的液态有机电解液是电池自燃的幕后元凶。 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增长却伴随着安全事故的增加,其中, 电池自燃占比事故原因的 31%。自燃的原因是由于锂电池发生内部或者外部短路后,短时间内电池释放出大量热量,温度极剧升高,导致热失控。而易燃性的液态电解液在高温下会被点燃,最终导致电池起火或者爆炸。
起火事件的频发挫伤公众对于新能源车信心,政策相继出台加强行业监管,企业方面,近年来也从不同方向对安全问题进行优化。主要手段包括: (1)采用功能性电解液,于电解液中添加阻燃剂; (2)优化 BMS 热管理系统,减少过冲过放等易引发热失控的场景发生; (3)采用陶瓷涂覆与耐高温的电池隔膜等等。 但这些手段在技术层面并没能取代可燃性有机电解质的使用,电池系统的安全隐患没有得到彻底根除。零自燃风险,将是未来电动车实现燃油车全面替代需要迈出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