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锂电池电化学测量方法简述
来源:宝鄂实业
2019-12-14 12:05
点击量:次
电池中电极过程一般包括溶液相中离子的传输,电极中离子的传输,电极中电子的传导,电荷转移,双电层或空问电荷层充放电,溶剂、电解质中阴阳离子,气相反应物或产物的吸附脱附,新相成核长大,与电化学反应耦合的化学反应,体积变化,吸放热等过程。这些过程有些同时进行,有些先后发生。
电极过程的驱动力包括电化学势、化学势、浓度梯度、电场梯度、温度梯度。
分清两电极和三电极
电化学测量一般采用两电极电池或三电极电池,较少使用四电极电池。
两电极
两电极由研究电极(W),亦称之为工作电极和辅助电极(C),亦称之为对电极组成。锂电池的研究中多数为两电极电池,两电极电池测量的电压是正极电势与负极电势之差,无法单独获得其中正极或负极的电势及其电极过程动力学信息。
三电极
三电极电池包括,W和C分别是工作电极和对电极,R是参比电极。W和C之间通过极化电流,实现电极的极化。W和R之间通过极小的电流,用于测量工作电极的电势。
通过三电极电池,可以专门研究工作电极的电极过程动力学。
参比电极的特征
1、参比电极应为可逆电极。
2、不易被极化,以保证电极电势 比较标准和恒定。
3、具有较好的恢复特性,不发生 严重的滞后现象。
4、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5、快速暂态测量时,要求参比电极具有较低的电阻,以减少干扰,提高测量系统的稳定性。
6、不同的溶液体系,采用相同的参比电极的,其测量结果可能存在差异,误差主要来源于溶液体系间的相互污染和液接界电势的差异。
常用的参比电极
水溶液体系参比电极:可逆氢电极、甘汞电极、汞一氧化汞电极、汞一硫酸亚汞电极等。
非水溶液体系参比电极:银一氯化银电极、Pt 电极以及金属锂、钠等电极。
其他:也可以用银丝、铂丝做准参比电极,或者采用电化学反应电位稳定的溶解于电解液的二茂铁氧化还原电对。
电极过程
电极过程一般情况下包括下列基本过程或步骤:
1、电化学反应过程:在电极/溶液界面上得到或 失去电子生成反应产物的过程,即电荷转移过程。
2、传质过程:反应物向电极表面或内部传递或反应产物自电极内部或表面向溶液中或向电极内部的传递过程(扩散和迁移)。
3、电极界面处靠近电解液一 侧的双电层以及靠近电极内一侧的空间电荷层的充放电过程。
4、溶液中离子的电迁移或电子导体、电 极内电子的导电过程。
此外,伴随电化学反应,还有溶剂、阴阳离子、电化学反应产物的吸附/脱附过程,新相生长过程以及其它化学反应等。
典型的电极过程及动力学参数
离子在电解质中的迁移电阻(Rsol);离子在电极表面的吸附电阻和电容(Rad,Cad);电化学双电层电容(Cdl);空间电荷层电容(Csc);离子在电极电解质界面的传输电阻(Rincorporation);离子在表面膜中的输运电阻和电容(Rfilm,Cfilm);电荷转移(Rct);电解质中离子的扩散电阻 (Zdiffusion);电极中离子的扩散(Zdiffusion)——体相扩散(Rb)和晶粒晶界中的扩散(Rgb);宿主晶格中外来原子/离子的存储电容(Cchem);相转 变反应电容(Cchem);电子的输运(Re)。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电极过程的响应时间不同,总的来说:电荷转移<表面反应<电子传输<界面扩散<固相反应<体相扩散,因此离子在电极、电解质材料内部的扩散以及固相反应一般是速率控制步骤。
极化及类型
在施加了外来电场后,电池或电极逐渐偏离平衡电势的状态,称之为极化。极化电势与平衡电势的差值的大小被称之为过电势。
在不具有流动相的电池中,存在着3种类型的极化:
1、化学极化—— 与电荷转移过程有关的极化,极化的驱动力是电场梯度。电化学极化的大小是由电化学反应速率决定的,电化学极化电阻(Rct)的大小与交换电流密度直接相关。
2、浓差极化——与参与电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产物的扩散过程有关的极化,极化的驱动力为浓度梯度。浓差极化与传质粒子的扩散系数有关。
3、欧姆极化——与载流子在电池中各相输运有关的极化,驱动力是电场梯度。欧姆极化的大小是由电池内部涉及到电迁 移的各类电阻之和,即欧姆电阻决定的。
若还存在其它基本电极过程,如匀相或多相化 学反应过程,则可能存在化学反应极化。
电化学测量方法在锂电池中的经典应用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一般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剂化的锂离子从电解液内 迁移到电解液/固体电极的两相界面。
2、溶剂化的锂 离子吸附在电解液/固体电极的两相界面。
3、去溶剂化。
4、电荷转移,电子注入电极材料的导带,吸附态的锂离子从电解液相迁移至活性材料表面晶格。
5、锂离子从活性材料表面晶格向内部扩散或迁移。
6、电子从集流体向活性材料的迁移。
循环伏安法
常用于电极 反应的可逆性、电极反应机理(如中间体、相界吸/脱附、新相生成、偶联化学反应的性质等)及电极反应动力学参数(如扩散系数、电极反应速率常数等)的探究。
电势向阴极方向扫描时,电活性物质在电极上还原,产生还原峰;向阳极方向扫描,还原产物重新在电极上氧化,产生氧化峰。因而一次扫描,完成一个还原和氧化过程的循环,其电流一电压曲线称为循环伏安曲线。
通过循环伏安曲线的氧化峰和还原峰的峰高、对称性、氧化峰与还原峰的距离,中点位置,可判断电活性物质在电极表面反应的可逆程度和极化程度。如果氧化与还原反应的过电位 差别不大的化,还可以把一对氧化峰与还原峰之间的中点值近似作为该反应的热力学平衡电位值。
另外恒电流充放电的电压容量曲线微分后以dQ/dV 作为纵轴,横轴为电压,可以获得与CV曲线十分相似的结果,其实本质并没区别。
循环伏安法计算锂离子扩散系数
注意:仅适用于扩散过程为控制步骤且电极为可逆体系,此时有公式:
解析锂电池电化学测量方法
常温时:
解析锂电池电化学测量方法
式中,Ip为峰电流的大小,n为参与反应的电子数,A为浸入溶液中的电极面积,F为法拉第常数,DLi为Li在电极中的扩散系数,v为扫描速率,△C0为反应前后待测浓度的变化。
可以按如下步骤来计算:
1、测量电极材料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循环伏安曲线。
2、将不同扫描速率下的峰值电流对扫描速率的平方根作图。
3、对峰值电流进行积分,测量样品中锂的浓度变化。
4、将相关参数带入式(2),即可求得扩散系数。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其测得的绝对值在不同文献中不尽相同。
需要该反应收扩散控制,而且循环伏安测到的化学扩散系数并非电极材料内部本征的离子扩散系数(详细内容请见扩展阅读)。还有就是,如果是多孔粉末电极,其真实反应面积远大于电极几何面积,且难以精确测量,给结果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