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行业资讯

电动车在充电时电压是不是在变化,那输出端的电压是不是也在变呢?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21 18:15    点击量:
电动车蓄电池在充电的时候,电池的电压呈上升状态。可以理解为电池电压在变化。而充电器输出端电压是否在变化,主要取决于充电器。不同充电器充电策略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恒压限流方式,恒流限压方式。
 
 
恒压限流的充电器(单块电池),输出电压在14左右,电池充电时电压会上升,而此时电流是限定的,电池电压上升到设定值14-14.4V时充电结束,可以认为充满电。这个充电过程,充电器两端的电压始终是恒定的。汽车上的发电机也是如此的原理,最高输出电压在14-14.4V左右,电流没有限定。因此充电初期电流会特别大,某些汽车发电机皮带过松以后,启动车辆就会听到发电机皮带打滑的“吱吱声”,这就是因为初期充电电流大,此时发电机需要高功率输出。
 
 
恒流限压的充电器充电时输出电压是不断变化的,恒流充电对蓄电池寿命影响最小,一般的智能充电器都采用此种策略。充电时为了保证电瓶电流恒定,电池两端电压是变化的,电池电压上升充电器电压也会上升,当上升到设定电压时,充电器电压便停止升高。此时充电电流会低于设定电流。
锂离子电池(Li-ion Batteries)是锂电池发展而来。所以在介绍Li-ion之前,先介绍锂电池。举例来讲,纽扣式电池就属于锂电池。锂电池的正极材料是二氧化锰或亚硫酰氯,负极是锂。电池组装完成后电池即有电压,不需充电。这种电池也可以充电,但循环性能不好,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容易形成锂枝晶,造成电池内部短路,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种电池是禁止充电的。
 
后来,日本索尼公司发明了以炭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的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金属锂存在,只有锂离子,这就是锂离子电池。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Sony能源开发公司和加拿大Moli能源公司分别研制成功了新型的锂离子蓄电池,不仅性能良好,而且对环境无污染。随着信息技术、手持式机械和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对高效能电源的需求急剧增长,锂电池已成为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
 
0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原理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组成:
 
(1)正极——活性物质主要指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镍酸锂、镍钴锰酸锂等,导电集流体一般使用厚度在10--20微米的铝箔;
 
(2)隔膜——一种特殊的塑料膜,可以让锂离子通过,但却是电子的绝缘体,目前主要有PE和PP两种及其组合。还有一类无机固体隔膜,如氧化铝隔膜涂层就是一种无机固体隔膜,;
 
(3)负极——活性物质主要指石墨、钛酸锂、或近似石墨结构的碳材料,导电集流体一般使用厚度在7-15微米的铜箔;
 
(4)电解液——一般为有机体系,如溶解有六氟磷酸锂的碳酸酯类溶剂,另有些聚合物电池使用凝胶状电解液;
 
(5)电池外壳——主要分为硬壳(钢壳、铝壳、镀镍铁壳等)和软包(铝塑膜)两种 。
 
 
 
当电池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中脱嵌,在负极中嵌入,放电时反之。这就需要一个电极在组装前处于嵌锂状态,一般选择相对锂而言电位大于3V且在空气中稳定的嵌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做正极,如LiCoO2、LiNiO2、LiMn2O4。
 
做为负极的材料则选择电位尽可能接近锂电位的可嵌入锂化合物,如各种碳材料包括天然石墨、合成石墨、碳纤维、中间相小球碳素等和金属氧化物,包括SnO、SnO2、锡复合氧化物SnBxPyOz(x=0.4~0.6,y=0.6~0.4,z=(2 +3x+5y)/2)等。
 
电解质采用LiPF6的乙烯碳酸脂(EC)、丙烯碳酸脂(PC)和低粘度二乙基碳酸脂(DEC)等烷基碳酸脂搭配的混合溶剂体系。
 
隔膜采用聚烯微多孔膜如PE、PP或它们复合膜,尤其是PP/PE/PP三层隔膜不仅熔点较低,而且具有较高的抗穿刺强度,起到了热保险作用。
 
外壳采用钢或铝材料,盖体组件具有防爆断电的功能。
 
基本工作原理
 
当对电池进行充电时,正极的含锂化合物有锂离子脱出,锂离子经过电解液运动到负极。负极的炭材料呈层状结构,它有很多微孔,到达负极的锂离子嵌入到碳层的微孔中,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
 
当对电池进行放电时(即我们使用电池的过程),嵌在负极碳层中的锂离子脱出, 又运动回正极。回正极的锂离子越多,放电容量越高。我们通常所说的电池容量指的就是放电容量。
 
在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处于从正极→负极→正极的运动状态。这就像一把摇椅,摇椅的两端为电池的两极,而锂离子就在摇椅两端来回运动。所以锂离子电池又叫摇椅式电池。
 
 
充放电机理
 
锂离子电池的充电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恒流充电阶段和恒压电流递减充电阶段。
 
锂离子电池过度充放电会对正负极造成永久性损坏。过度放电导致负极碳片层结构出现塌陷,而塌陷会造成充电过程中锂离子无法插入;过度充电使过多的锂离子嵌入负极碳结构,而造成其中部分锂离子再也无法释放出来。
 
锂离子电池保持性能最佳的充放电方式为浅充浅放。一般60%DOD是100%DOD条件下循环寿命的2~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