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样的标准考察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
来源:宝鄂实业
2021-06-23 19:32
点击量:次
1、过充实验
利用恒定电流继续给电芯充电,设定固定电压上限。电芯内部在负极上萌生锂离子枝晶,刺穿隔膜是通过该实验最大的威胁。
前提
环境温度
充电电流
实验过程
时间要求
结果要求
军工
按标准洋溢电后
20℃±5℃
0.2C5A
直至保护电路起作用
无
不爆炸、不燃烧
轻工标准QB/T25022000
完全放电态的电池
20℃±5℃
0.2C5A
可让保护电路起作用
12.5h
不爆炸、不燃烧
04科技部863电动车蓄电池
按标准洋溢电,放1小时后
20℃±5℃
1C1(A)
电压达到5.0V
或充电90min
不爆炸、不燃烧
国家标准
GB/T18287-2000
按标准洋溢电后
20℃±5℃
3C5A
上限电压10V,
温度下降峰值10℃后结束试验
不爆炸、不燃烧
UL标准
按标准洋溢电后
20℃±5℃
以对应电流和时间进行。
注:C为标称容量,IC为探测电流
探测时间不得少于48h
不爆炸、不燃烧
注:UL(UnderwritersLaboratories)是一家产品安全探测和认证机构,对消费者来说UL就是安全标志的象征。全球,UL是制造厂商最值得信赖的合格评估提供者之一。(摘自UL试验室中文网站)
2、短路实验
用小电阻的导线笔直连接正负极,使电池形成超大电流回路,电池内部快速升温
前提
环境温度
短路办法
外部电阻
时间
结果要求
军标
按标准洋溢电后的电池包
20℃±5℃
用导线连接正负极
≤50mΩ
直至保护电路起作用
不爆炸、不燃烧、可正常充放电
轻工标准QB/T2502-2000
按标准洋溢电后
20℃±5℃
用导线连接正负极
≤50mΩ
6h以上
不爆炸、不燃烧
2004科技部863电动车蓄电池
按标准洋溢电1小时后
20℃±5℃
用导线连接正负极
≤10mΩ
10min
不漏液、不爆炸或燃烧
国家标准
GB/T18287-2000
按标准洋溢电后
20℃±5℃
用导线连接正负极
≤50mΩ
温度下降峰值10℃后结束试验
不爆炸、不燃烧,外部温度不得高于150℃
UL标准
按标准洋溢电后
60℃±2℃
20℃±5℃
用导线连接正负极
0.1Ω
直至温度下降接近环境温度
不爆炸、不燃烧,外壳温度不得高于150℃
3、针刺实验
用铁针垂直穿透电池,继续形成内部短路
前提
环境温度
钢钉
实验过程
时间要求
结果要求
军工
按标准洋溢电后
20℃±5℃
φ3mm
沿径向强力刺穿
无规定
不爆炸、不燃烧
轻工标准QB/T2502-2000
按标准洋溢电后
20℃±5℃
2.5~5mm
中央与电极面垂直的方向穿透
放置6小时以上
不爆炸、不燃烧
2004科技部863电动车蓄电池
按标准洋溢电后
20℃±5℃
φ3~8mm
垂直于极板的方向迅速贯穿
钢针停留在其中
不爆炸、不燃烧
UL标准
按标准洋溢电后
20℃±5℃
在电池的正面与侧面,在3ms内以最小加速度75g,最大加速度125-175g撞击电池
不爆炸、不燃烧、排出物≤5g
4、热冲击
把电芯放入高温箱中,以标准规定的速度升温,继续的高温导致内部隔膜熔化,形成大面积内部短路
前提
升温速率
上限温度
时间要求
结果要求
军工
按标准洋溢电后
电池包在温度(-40℃±2℃)与(70℃±2℃)之间循环4次,并在各个温度环境中恒温2小时,温度交替移动的时间不大于1min,然后在25℃下保持2小时
不变形、不开裂、不漏液、可正常充放电
轻工标准QB/T2502-2000
按标准洋溢电后
5℃±1℃
130℃
60min
不爆炸、不燃烧
2004科技部863电动车蓄电池
按标准洋溢电后
5±2℃
70±2℃
20min
不漏液、不变形、不爆炸或燃烧
国家标准
GB/T18287-2000
按标准洋溢电后
5℃±2℃
150℃±2℃
30min
不爆炸、不燃烧
UL标准
按标准洋溢电后
5℃±2℃
150℃±2℃
10min
不爆炸、不燃烧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的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