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行业资讯

锂电池自放电是什么原因?

来源:宝鄂实业    2021-09-28 12:55    点击量:
锂动力锂电池出现自放电的重要原因是由于电极在电解液中处于热力学的不稳定状态,锂即动力锂电池的两个电极各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结果。在锂动力锂电池的两个电极中,负极的自放电是重要的,自放电的发生使活性物质被消耗,转变成不能利用的热能。
 
锂动力锂电池自放电速率的大小是由动力学的因素决定的,重要取决于电极材料的本性、表面状态、电解液的组成和浓度、杂质含量等,也取决与搁置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湿度等因素。
 
(1)物理微短路
 
物理微短路是造成锂动力锂电池端电压下降的直接原因,其直接表现是锂动力锂电池在常温、高温存储一段时间后,锂动力锂电池电压低于正常截止电压。与化学反应引起自放电相比,物理微短路引起的自放电是不会造成锂动力锂电池容量不可逆损失的。
 
通过观察和测量拆开的锂动力锂电池隔膜上黑点的数量、形貌、大小、元素成分等,来判断锂动力锂电池物理自放电的大小及其可能的原因:一般情况下,物理自放电越大,黑点的数量越多,形貌越深(特别是会穿透到隔膜另一面);依据黑点的金属元素成分判断锂动力锂电池中可能含有的金属杂质。引起物理微短路的原因很多,分为如下几种:
 
1)粉尘。将微短路的锂动力锂电池拆开,可发现锂动力锂电池的隔膜上会出现黑点。假如黑点的位置处于隔膜中间,大概率是因粉尘击穿的。锂动力锂电池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不可防止的混入灰尘杂质,这些杂质属性复杂,有些杂质可以造成正负极的轻微导通,使得电荷中和,电量受损。
 
锂动力电在制成时,杂质造成的微短路所引起的不可逆反应,是造成个别锂动力锂电池自放电偏大的最重要原因。空气中的粉尘或者制成时极片、隔膜沾上的金属粉末都会造成内部微短路。生产时绝对的无尘是做不到的,当粉尘不足以达到刺穿隔膜进而使正负极短路接触时,其对锂动力锂电池的影响并不大。
 
但是当粉尘严重到刺穿隔膜这个度时,对锂动力电的影响就会非常明显。由于有是否刺穿隔膜这个度的存在,因此在测试大批锂动力电自放电率时,经常会发现大部分锂动力电的自放电率都集中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而只有小部分锂动力电的自放电明显偏高且分布离散,这些应该就是隔膜被刺穿的锂动力电。
 
2)毛刺。将微短路的锂动力锂电池拆开,当发现锂动力锂电池的隔膜上出现的黑点处于边缘位置占多数,便是极片分切过程中出现的毛刺引起的。在锂动力锂电池电芯生命初期,只表现为自放电较高,而时间越长,其造成正负极大规模短路的可能性越大,是锂动力锂电池热失控的一个重要成因。
 
3)正极金属杂质。正极的金属杂质经过充电反应后,也是击穿隔膜,在隔膜上形成黑点,造成了物理微短路的原因。一般来说,只要是金属杂质,都会对锂动力锂电池自放电出现较大影响,一般是金属单质影响最大。据部分文献所述,影响排序如:Cu>Zn>Fe>Fe2O3。比如很多正极铁锂材料就会面对自放电过大的问题,也就是铁杂质超标引起的。
 
4)负极金属杂质。由于原电池的形成,负极金属杂质会游离出来,在隔膜处沉积而造成隔膜导通,形成物理微短路,某些低端的负极材料经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负极浆料中的金属杂质对自放电的影响力不及正极中的金属杂质,其中Cu、Zn对自放电影响较大。
 
5)辅材的金属杂质。例如CMC、胶带中的金属杂质。随着时间的新增,金属杂质引发的金属枝晶在不断生长,最后穿透隔膜,导致正负极的微短路,不断消耗电量,导致锂动力锂电池端电压降低。
 
(2)电化学材料的副反应
 
1)正极材料,重要是各类锂的化合物,其始终与电解液存在着微量的反应,环境条件不同,反应的激烈程度也不同。正极材料与电解液反应生成不溶产物,使得反应不可逆。参与反应的正极材料,失去了原来的结构,锂动力锂电池失去相应电量和永久容量。
 
正极与电解液发生的不可逆反应,重要发生于锰酸锂、镍酸锂这两种易发生结构缺陷的材料,例如锰酸锂正极与电解液中锂离子的反应:
 
LiyMn2O4+xLi++xe-→Liy+xMn2O4
 
2)负极材料,石墨负极原本就具备与电解液反应的能力,在化成过程中,反应产物SEI膜附着在电极表面,才使得电极与电解液停止了激烈的反应。若SEI膜有缺陷,这个反应也一直在少量进行。电解液与负极的反应,同时消耗电解液中的锂离子和负极材料。反应带来电量损失的同时,也带来锂动力锂电池最大可用容量的损失。
 
负极材料与电解液发生的不可逆反应,化成时形成的SEI膜就是为了保护负极不受电解液的腐蚀,负极与电解液可能发生的反应为:
 
LiyC6→Liy-xC6+xLi++xe-
 
3)电解液,电解液除了与正负极反应,还与自身材质中的杂质反应,与正负极材料中的杂质反应,这些反应均会生成不可逆的产物,使得锂离子总量减少,也是锂动力锂电池最大可用容量损失的原因。电解液自身所带杂质引起的不可逆反应有:
 
①溶剂中CO2可能发生的反应:
 
2CO2+2e-+2Li+→Li2CO3+CO
 
②溶剂中O2发生的反应:
 
1/2O2+2e+2Li+→Li2O
 
类似的不可逆反应消耗了电解液中的锂离子,进而损失了锂动力锂电池容量。
 
4)水分。水分造成电解液分解,释放出大量的电子,电子再嵌入到正极氧化结构中,从而引起正极电位下降,造成锂动力锂电池端电压下降。另外,当锂动力锂电池中有H2O存在时,其会与LiPF6反应,生产HF等腐蚀性气体;同时与溶剂等反应出现CO2等气体引起锂动力锂电池膨胀;HF会与电池中众多物质如SEI重要成分反应,破坏SEI膜;生成CO2和H2O等;CO2引起锂动力锂电池膨胀,重新生成的H2O又参与LiPF6、溶剂等反应,形成恶性链式反应。
 
(3)隔膜缺陷
 
隔膜本来的功能是隔离正负极,假如隔膜质量出现问题,隔膜的用途不能正常发挥。隔膜一点微小的缺陷,也会对锂动力锂电池的自放电率出现明显的影响。SEI膜破坏的后果:
 
1)溶剂进入石墨层中与LixC6反应,引起不可逆容量损失。
 
2)破坏的SEI修复则要消耗Li+和溶剂等,进一步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
 
随着锂动力锂电池循环使用的不断新增,SEI膜的均匀性和致密性都会有所改变。逐渐老化的SEI膜对负极的保护逐渐出现漏洞,使得负极与电解液的接触越来越多,副反应新增。出于相同的原因,不同质量的SEI膜,在锂动力锂电池生命初期也会带来不同的自放电率。因此,把自放电率作为SEI膜质量的一个表征,常常在生产中应用;也改善自放电率的手段之一,就是新增添加剂,提高SEI膜质量。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的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