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行业资讯

探究锂离子电池的历史与未来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2-20 16:10    点击量:

锂电池是20世纪开发成功的新型高能电池,可以理解为含有锂元素(包括金属锂、锂合金、锂离子、锂聚合物)的电池,可分为锂金属电池(极少的生产和使用)和锂离子电池(现今大量使用)。因其具有比能量高、电池电压高、工作温度范围宽、贮存寿命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小型电器中,如移动电话、便携式计算机、摄像机、照相机等,部分代替了传统电池。

 

锂离子电池(Li-ion Batteries)是锂电池发展而来。所以在介绍Li-ion之前,先介绍锂电池。举例来讲,纽扣式电池就属于锂电池。锂电池的正极材料是二氧化锰或亚硫酰氯,负极是锂。电池组装完成后电池即有电压,不需充电。这种电池也可以充电,但循环性能不好,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容易形成锂枝晶,造成电池内部短路,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种电池是禁止充电的。

后来,日本索尼公司发明了以炭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的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金属锂存在,只有锂离子,这就是锂离子电池。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Sony能源开发公司和加拿大Moli能源公司分别研制成功了新型的锂离子蓄电池,不仅性能良好,而且对环境无污染。随着信息技术、手持式机械和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对高效能电源的需求急剧增长,锂电池已成为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

 

早期在设计锂离子电池的时候,研发人员主要从正极、负极、电解液着手考虑设计。根据材料的组合,共计有一亿一千万种组合,而实际应用的,仅有30余种,不足30ppm,这不禁使我们去想,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组合可以实现产业化?研究人员发现,如何把正负极活性物质收束在容器里,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前期,研发人员发现,锂二次电池和镍氢电池可以实现能量的储存与转移,但是储氢合金太重,锂二次电池因为充放电过程中会形成锂枝晶(dendrite),且易燃烧。

 

研发人员根据存在的困难,先后研发提出多种构想,并检讨这些材料。比如,采用合金:AL、伍德合金(Bi50%、Pb26.7%、Sn13.3%、cd10% mp 70℃)、carbon等材料。经过一系列的检讨,人们发现AL循环不好,伍德合金的cd污染环境,而C则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可是C/Li合金制造在工业上又难以实现。

 

人们根据电池的特性,对电池的正极材料做了定义:需要含Li的正极,且能保证Li能自由出入。

 

早期,索尼的一次电池中,使用的是氧化银电池,AgNiO2,NiO2为层状,Ag脱嵌相对容易,这一使用原理与当时已经申请专利的LiNiO2/LiCoO2相同,但其使用了金属锂作为负极。

 

以LiCoO2为例,主要原理如下:

 

正极为LiCoO2,为保持中性,存在着等量的电子和锂离子。

 

充电情况下,锂离子从正极材料脱嵌,穿过电解液和隔膜,来到负极,负极为保持中性,等量的电子,从外部电路流向负极。

 

放电则相反,锂离子从负极回到正极,电流从外电路回到正极。

 

基于电池的特性以及顾客需求,研发人员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把很多构想实现了产业化,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二.负极材料  

 
 
 

        

由上面的介绍可知,主要讨论了石墨(graphite)和碳类材料(carbonaceous materials)。石墨为层状结构,碳又分为soft carbon,热处理后可变成相对规则的层状,而hard carbon即使热处理,结构也很难发生变化,D002约等于0.38。石墨的d002等于0.335,嵌锂后扩大为0.372,因此存在着膨胀造成的内部挤压。

 

而石墨类的则因为膨胀,内部会挤压变形。

 

虽然hard carbon结构上优于石墨,但是正是由于其密度小,层间距大,首效低,大概85%,电压平台3.6V低于石墨的3.7V,故而选择了石墨作为负极。

 

作为锂电池,需要考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

 

1.体积能量密度,很多情况下,体积是给定的,仅用重量能量密度,难以衡量判断;

2.平均电压,WH比AH更重要;

3.非可逆容量,也就是我们说的首效;

4.CUT OFF电压附近的容量。

 

石墨负极理论极限372mAh/g,商业化已经快接近极限,故而需要开发新一代高容量的负极材料。硅类负极和LTO就开始研发。硅类负极最主要的问题是嵌锂后膨胀,约300%。LTO虽然循环好、倍率好、放电曲线平坦,但是电压低,能量密度低。

 

根据专家介绍,硅碳复合材料,以及硫与锂金属负极的材料将是提升负极能量密度的可选材料。

 

 
 
 

 三.正极材料   

 
 
 

       

说完了负极,我们说说正极材料的发展历程。

 

这时一张行业内人士都知道的对比图,从磷酸铁锂,到钴酸锂,到三元材料。如上负极材料所述,如果负极的容量得到较大的提升,那么高容量正极材料的开发就迫在眉睫。

 

磷酸铁锂大家都知道,他的放电曲线平坦、循环性能佳、安全性好,但是电压没有钴酸锂高。据德国一家调查协会发布的数据,钴酸锂的市场占有量在逐渐下降,三元材料逐渐增加,从钴酸锂到三元材料的改变,一是成本的考虑,大约会下降60%,镍和锰的价格,低于钴的价格,且资源相对丰富易得;二是寻求一个权衡点,三元材料中镍钴锰有着各自的作用,镍:提升容量,钴:提升循环,锰:结构稳定,保证安全。

 

那么,下一代正极材料该怎么发展?传统的材料都是一个分子对应一个锂离子,能否在一个分子里面放入多个锂离子?答案是肯定的,于是有了富锂锰基材料,锰有着良好的结构稳定,而通过大量的锂离子,来提升容量。

 

 
 
 

 四.LPB电池  

 
 
 

 

出于安全性和提升能量密度的角度,很多学校、企业也发表了很多锂离子聚合物电池(LPB)的文章、报道。传统的电池中,隔膜与正极材料直接接触,长时间的接触,会导致隔膜表面发生一些变化,影响电池内阻等性能。而锂聚合物电池,特别是最近很火热的固态电池,则将隔膜和正极分开,减少了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根据专家的解释,现阶段对于人们所担心的能量密度和离子传导能力低的问题,日本相当企业已经提出解决方案,现阶段出于成本考虑,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聚合物电池,能量密度高于传统的三元电池,更高的电压平台(约4.4V),对电池的鼓胀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高温存储下,容量保持率87%优于三元电池的61.1%。

 

良好的循环性能。

 

 
 
 

 五.一些思考

 
 
 

 

作为锂离子电池产业化的领军人物,也在演讲上给我们分享了一些心得体会,提出一些论点。根据地球锂资源的储存量,目前尚不需要担心锂的缺乏导致的成本升高。对于材料的发展路线,也提出了一些路线供我们参考。电池的发展路线

 

对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上,应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1.微小短路;

2.电极的不均一(如涂布面密度的不均一);

3.大面积下,正负极如何更好地紧密的贴合;

4.如何进行安全性测试,特别是对于现在越做越大的电池;

5.软包电池是否容易放热,如何进行热管理。

 

 
 
 

 六.总结     

 
 
 

   

虽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我们坚信,唯有不断钻研,才能取得辉煌的成果。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研发、生产与应用中,应不断加深行业内交流,唯有合作,才能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