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锂离子电池会自放电?浅谈锂离子电池自放电问题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07 19:31
点击量:次
一、化学&物理自放电的区分
1、高温自放电与常温自放电对比
物理微短路与时间关系明显,长时间的储存对于物理自放电的挑选更有效;而高温下化学自放电则更显著,应用高温储存来挑选。
按照高温5D,常温14D的方式储存:如果电池自放电以物理自放电为主,则常温自放电/高温自放电≈2.8;如果电池自放电以化学自放电为主,则常温自放电/高温自放电<2.8。
2、循环前后的自放电对比
循环会造成电池内部微短路熔融,从而使物理自放电降低,所以:如果电池自放电以物理自放电为主,则循环后的自放电降低明显;如果电池自放电以化学自放电为主,则循环后的自放电无明显变化。
3、液氮下测试漏电流
在液氮下使用高压测试仪测量电池漏电流,如有以下情况,则说明微短路严重,物理自放电大: 1)某一电压下,漏电流偏大; 2)不同电压下,漏电流之比与电压之比相差大。
4、隔膜黑点分析
通过观察和测量隔膜黑点的数量、形貌、大小、元素成分等,来判断电池物理自放电的大小及其可能的原因:1)一般情况下,物理自放电越大,黑点的数量越多,形貌越深(特别是会穿透到隔膜另一面); 2)依据黑点的金属元素成分判断电池中可能含有的金属杂质。
5、不同SOC的自放电对比
不同SOC状态下,物理自放电的贡献会有差异。通过实验验证,100%SOC下更容易分辨物理自放电异常的电池。
二、自放电测试
1、自放电检测方法
1)电压降法
用储存过程中电压降低的速率来表征自放电的大小。该方法操作简单,缺点是电压降并不能直观地反映容量的损失。电压降法最简单实用,是当前生产普遍采用的方法。
2)容量衰减法
即单位时间内容量降低的百分数来表示。
3)自放电电流法Isd
根据容量损失和时间的关系推算电池储存过程中的自放电电流Isd。
4)副反应消耗的Li+摩尔数计算法
基于电池储存过程Li+消耗速率受负极SEI膜电子电导的影响,推导算Li+消耗量随储存时间的关系。
2、自放电测量系统关键点
1)选取合适的SOC
dOCV/dT受SOC影响,温度对OCV的影响在平台处被显著放大,带来很大的SOC预测误差。需选择对温度变化相对不敏感的SOC测试自放电,如:FC1865:25%SOC测自放电;LC1865:50%SOC测自放电。
因电池容量差异,故实际电池的SOC存在波动,公差约为4%左右,故考察5%的公差范围内OCV曲线斜率的变化。LC1865 53%和99.9%SOC处斜率很稳定,分别为3.8mV/%SOC和10mV/%SOC。FC1865 ~25%SOC处斜率比较稳定;当然满电态也是个简单实用的自放电测量点。
2)起始时间的选定
FC1865 25%SOC下(也可以是其他SOC值)看充电结束后每小时电压变化,20h以后电压降速率基本一致,可以认为极化已基本恢复。故选取24h作为自放电测试起始时间。
LC1865 50%SOC下14h以后电压变化速率在0.01mV/h上下小范围波动,可以认为极化已基本恢复,选取24h作为自放电起始点是可行的。
3)储存温度和时间
储存温度和时间对自放电的影响(LC1865H)
在研究区间内,自放电与时间和温度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可将自放电模型拟合为:自放电=0.23*t+0.39*(T-25)。(以上数值和关系式和电池体系有关,常量会相应变化,以下其他关系也是。)
常温下由于化学反应速率的降低,其物理自放电的异常点表现更明显。14D储存能够非常好的预测28D的结果。
3、自放电测量系统的改进
1)测电压温度
测电压环境温度对自放电的影响:FC1865:每增加1℃,电压下降0.05mV;LC1865:每增加1℃,电压下降0.17mV。
2)电压表选型
在电压表的选择上,由于自放电研究的是0.1mV层面的变化,传统的4位半电压表(精确到1mV,分辨率到0.1mV)已不适合,故选用六位半Agilent 34401A电压表,(精确达到0.1mV,分辨率达到0.01mV甚至更高)。另外该量仪的重复性也相当不错。
4、自放电标准的确定
1)理论推算
2) 1mV差异模拟
通过人为调整10%SOC差异模拟1mV(28天1mv,14天0.5mv的差异)自放电差异使用3年后的Balance结果。3组电池均未发生过充的安全问题,但是放电时的电压差已经非常大(1200mV),自放电大的电池被过放至2.5V,PACK容量损失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