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电解液用量如何计算?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18 20:01
点击量:次
锂离子电池是由正、负极极片,隔膜,电解液以及壳体极耳等辅助材料组成的。电池极片涂层可看成一种复合材料,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活物质颗粒;(2)导电剂和黏结剂相互混合的组成相;(3)孔隙,需要填满电解液。隔膜也是多孔结构的,一方面,隔绝电子,另一方面孔隙需要填充电解液允许锂离子通过。因此,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量主要就是需要填充满极片和隔膜里面的孔隙,孔隙体积就是电解液用量体积,即:
电解液体积=正极片孔隙体积+负极片孔隙体积+隔膜孔隙体积
而极片和隔膜的孔隙体积计算方法为:
极片的孔隙体积=(每片极片涂层的长×宽×厚)×片数×孔隙率
隔膜的孔隙体积=隔膜的面积×厚度×孔隙率
考虑到除了电芯之外,壳体内部的空间还有没有被填充的剩余空间(这些空间也可以根据电池设计计算出来),这些地方也会残存电解液,即:
实际电解液量=所有孔隙体积+残存电解液体积 硬壳电池残存体积较多,实际电解液用量比理论值大很多,软包电池内部剩余空间一般,残存电解液量适量,圆柱电池内部空间利用率高,残存电解液量少。
隔膜的厚度和孔隙率材料厂家会提供,比如厚度25微米,孔隙率49%。根据电芯设计或者直接拆解电池测量可以隔膜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出隔膜面积,这样隔膜需要的电解液量就可以计算出来。
1.1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简介
电池按照工作性质可以分为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一次电池是指不可以循环使用的电池。二次电池是指可以反复充电、循环使用的电池,如先后商业化使用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以及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平均输出电压高,比能量大,无记忆效应,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好、不含有毒物质等特点。因此,也被称为“绿色电池”。
锂离子电池制造所需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质材料被称为锂离子电池四大关键材料,其中,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按其存在形态大致可以分为液态电解质、凝胶态电解质和固态电解质3种。从1991年全球第一只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诞生至今,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材料呈现出从液态到固态逐步发展的过程。现阶段,在电解质市场居统治地位的是液态电解质,一般称之为电解液。电解液号称锂离子电池的“血液”,在电池中正负极之间起到传导电子的作用,是锂离子电池获得高电压、高比能等优点的保证。
电解液一般由高纯度的有机溶剂、电解质锂盐(六氟磷酸锂,LiFL6)、必要的添加剂等原料,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国产电解液是从2002年进入市场逐步取代进口产品的,通过不断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国内电池生产商电解液配套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只有少部分使用进口电解液。
电解液的使用量上,根据不同材料以及不同电池的性能要求有区别,一般来说,以每Ah计算:钴酸锂电池需要3~5g,三元材料3~4g,磷酸铁锂5~6g。磷酸铁锂需要电解液比较多一些,主要因为磷酸铁锂比能量相比钴酸锂、锰酸锂和三元材料都要低一些,因此同样容量需要更多正极材料,同时磷酸铁锂的吸液性也相对更强。如果按照车辆计算,平均一辆电动大巴的电池组大概需要电解液200公斤,电动轿车需用电解液4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