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安全吗?新能源车自燃事件频发真的是电池的缘故吗?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5-13 15:05
点击量:次
我们先来看看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吧,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采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钴酸锂电池、镍氧电池等材质。拿最常用的磷酸铁锂电池跟三元锂电池来说,一个是目前车用锂电池里面最好的,但是冬季的低温对于其影响非常大,而另一个电压太低,电池密度不高。
其实对于电池本身来说,各大电池厂已经把其稳定性做得非常出色了,但是安全频繁的原因还是主要因为实际生活中的复杂环境。根据不完全资料统计,仅仅2018年上半年,电动车起火事故就发生了10起,比去年同比增长了很多,其中夏季高温、暴雨天气是影响电动车起火的高危因素。
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都位于底部,在雨季,很容易遭到雨水的侵泡,导致电池渗漏,从而引起短路起火。通常来说,锂电池作为封闭电池,原理上来说密度跟安全性就很难兼容,密度越高,出现爆炸及自燃的几率越大,意外频发,难道真的是电池的锅?
对于新能源轿车的安全性,我们现在还无法下死结论,因为大势所趋,新能源轿车的兴起是必然之路,希望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可以针对这类问题做出改正。据了解,当前引发电池热失控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有电化学原因,比如,电池包本身温度不均匀,局部区域温度高,过充过放,内、外短路等;还有机械原因,比如,电池进水、受到碰撞等。”但欧阳明高认为,归根到底还是“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能源汽车在设计、制造、验证、使用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首先,电池产品测试验证不足。“由于补贴退坡的政策周期是一年一次,与产品的开发周期总体来看不是很匹配,比如,化学材料体系的改进一般要一年以上,但企业跟着补贴的指挥棒走,盲目追求高比能量,缩短了测试验证的时间。”欧阳明高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为了缩短开发周期,有部分企业首选物理的改进方法,比如,把电池活性材料增厚,隔膜减薄,虽然这样电池比能量会上升,但是安全性能却下降了。同时,电池测试验证的手段不完善,不能反映实车的使用条件。“相当部分企业并没有建立自己内部的电池安全测试标准,部分企业甚至就没有电池安全测试能力,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自然就是参差不齐。”欧阳明高说。
其次,车辆使用过程中可靠性恶化。比如,全生命周期中防水效果不佳。欧阳明高解释,一般电池的密封是要通过IP67标准,但是当车辆使用时间长了之后,密封就会变差,导致车辆进水,就会容易造成短路。再如,电池的激光焊接的接头,焊接点内部容易出现空隙,这些空隙就会带来阻抗增加,进而发热导致高温点,引起热失控。还有就是,电池系统和充电机高压电器老化,比如,充电时候的接触器经常开断,有时候就会拉弧,造成高温和接触器表面的这种烧损或者粘连,会短路、会发热,这些都是热失控的原因。
第三,充电安全管理技术水平低下。按照原理,在充电过程中电池管理系统(BMS)是有很好的电功能的,充到什么时候,电池管理系统完全可以控制,但为了节省成本,有的电池管理系统和充电机的生产企业,并没有严格执行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如果电池管理系统与充电桩没有装备合格的绝缘检测装置,车辆与充电桩形成的充电回路,就很难满足标准要求的绝缘电压、爬电距离、过载、IP等级、插拔力、锁止、温升、雷击等各项指标要求。
在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运营之初,我国主要采取的是以磷酸铁锂为主的动力电池技术路线,而随着对续航里程的要求提升,能量密度更大的三元锂电池后来居上。在2015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的配套占比还是“三七开”,到了2016年就变成“四六开”,2017年两者接近持平,2018上半年三元锂电池已全面反超。在发生的这些起火事故中,三元锂电池占比近六成,磷酸铁锂电池占比一成,还有三成原因不明。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电池安全性问题呢?“近期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来保障安全性,但是长远看,要保障电池的绝对安全就需要前瞻性的科学研究。”欧阳明高表示,锂离子动力电池高比能是全世界范围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不能因为有安全问题就不发展高比能量电池,关键是把握高比能量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点。比如,高镍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本征安全问题,其机理是正极会释放氧,可以通过界面的修饰来延缓正极释氧,提高稳定性;再一个就是开发下一代的固态电解质,从根本上解决电解液燃烧的问题。
“当然,将补贴和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挂钩也没有问题,但要符合技术的客观发展规律,对能量密度的提升不宜过快、不宜更改过频。”欧阳明高还建议,当前应尽快出台电动汽车安全年检规范,同时,为了更好处理和分析电动汽车事故,最好有电动汽车黑匣子。此外,电池包也要留有消防安全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