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行业资讯

储能正是退役电池最为关键的再利用的领域之一吗?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5-15 22:28    点击量:
  自电动汽车市场蔚然成势以来,动力电池退役后的梯次利用,已成为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各界都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根据工信部数据,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5.6万辆,到2020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24GWh。
  这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而储能,正是退役电池最为关键的再利用领域之一。相比新电池1.2元/Wh以上的储能系统价格,退役电池系统成本已降至0.3-0.6元/wh左右。
 
典型储能场景中电池相关技术参数
  作为资源循环利用的一个品类,梯次利用在储能系统中的应用,既有赖于储能产业本身发展所带来的市场容量,也需要业界对退役电池再利用能够形成基本的商业共识。
  现如今,如江北梯次利用储能电站等类型的场景,正在四处涌现,梯次利用的储能风口,逐渐聚拢成型。但另一方面,由成本、寿命、安全性等诸多要素带来的质疑和挑战却也与日俱增,有关产业是否能够商业化成型的真伪命题争议,一时成为撕裂共识的鸿沟。
  那么,梯次利用的储能应用,眼下有着怎样的前进潮流?以及,商业共识鸿沟的真相与本质,究竟又是什么?
政策大潮
  不同于储能产业的管理体系,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宏观管理,主要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大致分工而言,装备工业司管理汽车工业,科技司兼管电池制造,退役电池产业链则由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对应管理。
  随着动力电池退役潮比预料中到来的更快,工信部加快了相应的政策引导。其中,由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交通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和能源局等七部委联合制定于2018年初,从2018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是掀起行业澎湃潮流的一份指导性文件。
  对储能梯次利用来说,这份文件带来了几个显而易见的影响:
  首先,明确了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的原则,要将可以梯次利用的退役电池,引导至储能和备能等领域。
  这无疑增大了包括备用电源在内的广义储能产业的电池供应量,在市场本身容量不大的情况下,大量在政策加持下的退役电池入市,对供应商冲击不可谓不大。
  其次,开展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并以电池编码为载体,构建动力电池溯源信息系统。
  全生命周期与溯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伴随着检测、分类、重组乃至贮存移交至下一环节,意味着储能用户既是次级终端消费者,也是可再生利用上一级的责任承担者之一。
  第三,试点范围扩大,储能项目因此增多,无形中也推动了市场容量进一步增大。
  紧随《办法》之后公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则明确了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多个省份、城市和中国铁塔等企业,需要承担的示范试点任务和进度。
  以浙江为例,2018年12月底,由浙江经信厅牵头,浙江七个厅局联合制定了《浙江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省有效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共有吉利、万向、天能、超威、南都、华友钴业、杭州模储、杭州协能、杭州易源等九家企业参与第一批试点。其中,南都电源要在2020年6月底前完成100座通信基站的梯次电池应用,同时,还要在杭州临平、临安等地建立两个储能试点电站,单个规模500kWh以上。
  作为基站之王,中国铁塔公司是梯次利用的最主要的用户。2018年,中国铁塔编制完成《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自2018年起,中国铁塔旗下约200万个基站所用电池,将全部采用退役动力锂电池。除备用电源外,还将广泛应用到削峰填谷、新能源发电和电力动态扩容等方面。中国铁塔副总经理高步文去年底曾公开表示,到2020年,中国铁塔的需求可以消化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生的的退役动力电池。
 
中国铁塔通信基站众多,对退役电池需求巨大。图为巧妙融入上海虹桥街景的通信基站价值共识鸿沟
  但有关退役电池的储能梯次利用,业界对其商业化的认知可谓南辕北辙。
  2018年11月底,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在一次公开论坛上,抛出了“梯次利用是伪命题”的观点,向处于爬坡阶段的市场投下了一颗言论震撼弹。
  黄世霖之所以认为梯次利用的储能应用是伪命题,主要基于四点:
  第一,随着动力电池衰减,电池寿命大打折扣,经济性算不过来;
  第二,退役电池从回收到运输再进行检测,隐形成本很高;
  第三,动力电池主流是三元,处于生命末端的三元电池去做储能,存在安全隐患;
  第四,未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技术路线会分开,动力电池提升能量密度后循环寿命会越降越少。
  有业内专家指出,动力电池企业不看好退役电池梯次利用,有立场的原因,站在电池企业角度,肯定希望用新电池。
  目前市面上,退役电池标价跨度很大。目前,国内一些运营商在用户侧储能采用低压方案,可大幅降低退役电池的安全顾忌。仅从产品来说,甚至出现了几乎零成本的来源渠道。
  但如果不论立场,退役电池的商业价值如何评估,本身也存在很多争议。
  南网电科院一位专家认为,以评价估值为例,如何判断一个电池(或电池包)的实际剩余容量和健康状况,如何预估剩余循环次数和全生命周期放电量,将直接影响这个电池在市场上的定价。
  但以目前的技术经济水平,无法以合理低成本的方式得到答案,也无法在车厂、用户、回收机构、储能电站各方达成一个“价值共识”。价值的不透明导致了流通成本高昂,流通效率降低。
  比亚迪电科院总工张子峰曾撰文指出一些问题所在——由于新能源汽车用户个体使用习惯的差异,以及地区使用环境(温度等)差异,即使是同一厂家的同一批电池,每个托盘动力电池的衰减情况各不相同。
  与此同时,动力电池不仅有使用寿命,同时也存在日历寿命,退役电池再利用的使用寿命都不会太长,很多电池甚至无疾而终,瞬间失效。此外,退役电池参数可追溯性普遍较差,寿命很难评估,一般没有质保期或者很短(通常不超过两年)。
  因而,业内专家呼吁,需要政府主导或者行业自发形成一套对电池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可参考石油、大豆等大宗商品交易,通过标号、标识等方式形成公开透明的标准单位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