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行业资讯

动力电池寿命影响因素有哪些?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5-17 15:45    点击量:
1.1 阳极
 
在石墨阳极侧发生的与电池寿命相关的反应,主要包括SEI膜的形成、发展、破损和修复过程,锂单质电镀反应等。
 
1)SEI膜的两面,阻隔副反应和消耗锂离子
 
目前商业化的锂电池,无论三元,磷酸铁锂,锰酸锂等各种正极材料,配备的负极基本都是石墨材质。石墨负极与电解质不能稳定相容,在接触之初,会形成一层固态钝化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即SEI膜,这层薄膜将电解液与石墨隔离开来,同时,薄膜上的空隙又允许锂离子的进出。同时,相对于电子导电,它又是绝缘体,不允许电子通过。可以说这样的性质非常理想了。因而SEI膜是锂电池电化学性能稳定的重要结构。
 
SEI 膜主要的形成于电池的首次充放电过程中,并在其后的几个循环中仍然具有比寿命中其他周期里更快的生长速度。SEI主要的由锂离子与溶剂(EC/DMC)、痕量水、HF等在石墨表面形成,一层包含高分子与无机盐的多孔层。SEI膜的生长在首次充放电之后的几个循环内依然在生长。SEI的生长受到电解液的量/成分、充电电压/电流、温度等几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电池厂家都会精心设计化成的充放电参数,以期待形成均匀致密的SEI层。SEI膜位置如下图所示。
 
在电池的日历寿命和循环寿命过程中,SEI并非静止不变的。在没有任何不当使用的情况下,SEI会逐渐生长,慢慢增加厚度,并存在一定比例的破损。破损的位置,电解液与石墨再次直接接触,重新构建新的SEI层。
 
SEI膜在电池老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高质量的SEI膜是电池拥有长循环寿命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SEI的形成和修复的过程中,都需要锂离子作为原料,不可避免的消耗了系统中锂离子的数量;SEI的孔洞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应力作用,部分的坍塌变形,使得离子通路变得不再顺畅。这些微观上的变化,使得电池对外表现出内阻增加,容量下降,充电能力变差等寿命衰退的现象。
 
 
2)阳极镀锂
 
镀锂,对于锂电池来说,并非工作过程中必然需要发生的现象,现在的研究还不是特别透彻,但主流的观点认为,形成阳极镀锂的基本原因是大量锂离子在阳极堆积,无法顺利嵌入石墨层状结构,使得离子在电极表面得电子后沉积下来,形成锂单质堆积,又被称为枝晶生长。枝晶生长被认为是热失控的重要助攻因素。一方面,枝晶生长如果积聚的数量够大,可能刺穿隔膜,造成正负极短路,直接引发热失控。另一方面,锂单质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较低温度下就可以发生剧烈的反应。当电池出现自生热,积累过多热量造成较大温升时,锂单质可能发生剧烈反应,被认为是引发热失控的一大原因。
 
而可能形成大量锂离子阳极表面积聚的操作,被认为主要是充电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具体的说是下面三种情形:低温充电、过压充电和过大电流充电。
 
 
1.2 阴极
 
锂离子电池中的离子,除了最初的电解液中存在一小部分以外,其最主要的来源就是阴极材料。锂离子存放在材料的晶格结构中,在充放电过程中,脱出或者嵌入。正常应用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阴极材料主要的老化形式有两个。其一是晶格结构的塌陷局部材料从总体中脱落带来的活性物质总量的减少;其二是电解质与阴极材料的副反应的消耗。于是可以脱出的锂离子数量以及存放锂离子的空位的数量相应减少。如果遇到不当操作滥用,阴极材料因为种种应力作用而出现晶体的大规模破裂,则在短时间内就形成大量的活性物质损失。
 
上述微观上的阴极损伤,在电池外部特性上直接的表现为容量的减少;由于晶格结构的局部变化,离子进出的通路被阻断,至少是延长了离子在固体结构中扩散的路径,则电池内阻就会上升。
 
 
1.3 电解质
 
电解质与电极材料之间并不是完美相容的,电解质与阳极石墨需要有SEI钝化膜的保护才能减少反应几率;与阴极材料之间,则时时有微量的副反应存在着,随着温度升高,反应有加剧的趋势。这些副反应都会消耗电解质,使得导电离子减少,有副反应气体产生。
 
外加电压过高,高于电解液能够承受的电压窗口,会加剧电解液的分解过程,分解产物同样包含可燃气体,损害电解液的导电能力。
 
电解质,作为电池内部锂离子正负极之间运动的通路,电解质的粘稠程度及电解质中锂离子的密度,会直接影响电荷传递的速率,对离子运动速率的不同阻碍程度。这种阻碍,对外就表现成锂电池的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