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行业资讯

浅谈启动电池和动力电池的区别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5-21 10:31    点击量:
一、用途领域不同
1、起动型蓄电池是应用于汽车起动,瞬间大电流放电能力强,续航能力弱,属富液式电池。
代表型号:6-QW-60(550)
6-QW-60(550)是汽车启动蓄电池的型号标专,6指电瓶的格数,每格2V,6格共12V;Q启动型蓄电池,W免维护蓄电池;60为额定容量60A/h;550是-18℃起动电流550A。
2、电动车用铅酸动力电池,应用于电动车续航,深放电能力强,大电流放电能力弱,属贫液式电池。
代表型号:6-DZM-12
6-DZM-12是电动车用蓄电池的型号标专,6指电瓶的格数,每格2V,6格共12V;DZM是指电动力、助力车用免维护蓄电池,取电、助、免的第一个拼音字母;12是指额定容量是12安时。
启动蓄电池一般是富式的。动力蓄电池一般是免藕式的。启动蓄电池的工作性质是霎间大电流放电,大的要400--500A,而动力蓄电池是小电流放电,大的才30A。启动蓄电池不是不好用,只是放电电流大,极板软化的多。
启动电池主要特点是极板薄,片数多,利于大电流启动,是20小时的放电率。行程电池,也是动力电池,因为主要是动力用,极板厚一些,适合电流电池,一般是3或5小时的放电率。应该是都是铅酸蓄电池
二、电池极板材质不同
动力电池极板多是铅钙合金的,启动用蓄电池多是铅锑合金的。
三、放电时间不同
动力电池能小电流放电几个小时,放电深度很深。启动蓄电池放电时间很短,但是瞬间大电流放电能力强,运行很大的放电电流,几百安培。
四、电解液浓度不同
为了跑的更远,很多人把动力电池电解液浓度提高到1.31,其实这样电池非常容易硫化,使极板失去活性。启动蓄电池的电解液标准浓度是1.28,在这个浓度下能够获得较大的放电电流,使汽车容易启动。
五、电池容量不同
在都是新电池的情况下,用放电仪测试电池容量,一般动力电池的容量在1000-1500mAh左右;而普通电池的容量在2000mAh以上,有的能到3400mAh。
六、放电功率不同
一颗4200mAh的动力电池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将电量放光,但是普通电池完全做不到,因此普通电池的放电能力完全无法与动力电池相比。动力电池与普通电池最大的差别,在于其放电功率大,比能量高。由于动力型电池主要用途为车用能源供给,所以相较于普通电池要有更高的放电功率。
 
新能源汽车有哪些动力电池
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类型主要为: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燃料电池、铅酸电池、超级电容器。
1、铅酸蓄电池:
铅酸蓄电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广泛用作内燃机汽车的起动动力源。它也是成熟的电动汽车蓄电池,它可靠性好、原材料易得、价格便宜;比功率也基本上能满足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要求。但它有两大缺点;一是比能量低,所占的质量和体积太大,且一次充电行驶里程较短;另一个是使用寿命短,使用成本过高。
2、镍氢蓄电池:
镍氢蓄电池属于碱性电池,镍氢蓄电池循环使用寿命较长,无记忆效应,但价格较高。国外生产电动汽车镍氢蓄电池的公司主要是Ovonie、丰田和松下的一个合资公司。Ovonie现有80A·h和130A·h两种单元电池,其比能量达75-80W·h/kg,循环使用寿命超过600次。这种蓄电池装在几种电动汽车上试用,其中一类车一次充电可行驶345km,有一辆车一年中行驶了8万多公里。由于价格较高,目前尚未大批量生产。国内已开发出55A·h和100A·h 单元电池,比能量达65 W·h/kg,功率密度大于800W/kg的镍氢蓄电池。
3、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新型高电压、高能量密度的可充电电池,其独特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具有广泛的民用和国防应用的前景。其突出的特点是:重量轻、储能大、无污染、无记忆效应、使用寿命长。在同体积重量情况下,锂电池的蓄电能力是镍氢电池的1.6倍,是镍镉电池的4倍,并且人类只开发利用了其理论电量的20%~30%,开发前景非常光明。同时它是一种真正的绿色环保电池,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目前最佳的能应用到电动车上的电池。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开发和利用锂离子电池,至今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制出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离子电池。
4、镍镉电池:
镉电池镍镉电池的应用广泛程度仅次于铅酸蓄电池,其比能量可达55W·h/kg,比功率超过190W/kg。可快速充电,循环使用寿命较长,是铅酸蓄电池的两倍多,可达到2000多次,但价格为铅酸蓄电池的4~5倍。它的初期购置成本虽高,但由于其在能量和使用寿命方面的优势,因此其长期的实际使用成本并不高。缺点是有“记忆效应”,容易因为充放电不良而导致电池可用容量减小。须在使用十次左右后,作一次完全充放电,如果已经有了“记忆效应”,应连续作3~5次完全充放电,以释放记忆。另外镉有毒,使用中要注意做好回收工作,以免镉造成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