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锂电池的正极材料性能的是什么?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5-21 17:22
点击量:次
1 对正极材料的基本要求
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的正极材料,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第一,材料自身电位高,这样才能与负极材料之间形成较大的电位差,带来能量密度高的电芯设计;同时带电离子嵌入脱出对电极电位影响小,则充放电过程,不会有过大的电压波动,不会给系统内的其他电气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材料含锂量高且锂离子嵌入脱嵌可逆。这是高容量的前提。有些正极材料,理论容量很高,但是有一半的锂离子,第一次嵌入以后就失去了活性。这样的材料,是无法投入商用的。
第三,锂离子扩散系数大,锂离子在材料内部的移动更迅速,嵌入和脱嵌的能力强。是影响电芯内阻的因素,也是影响功率特性的因素。
第四,材料比表面积大,有大量的嵌锂位置。表面积大,锂离子的嵌入通道相对较短,则嵌入和脱嵌更容易。通道浅的同时,嵌锂位置还要充足。
第五,与电解液的相容性和热稳定性好,这点是出于安全性考虑。正极材料与电解液不容易发生反应,以及在较高温度下依然结构稳定并且仍然不易与电解液反应。这样的材质,不会为电芯额外的热积累提供热量,可以减少电芯进入自生热阶段的概率。
第六,材料易得,且加工性能好。成本低,材料容易加工成电极,且电极结构稳定,是材料得到推广应用的有利条件。
首先,电芯设计中正极材料用量远远大于负极材料的容量,会提高热失控风险。一般的正极材料,锂离子含量都会大于负极材料离子容量,目的是提高电池的功率特性和循环性。但过多的锂离子存储于正极结构中,当外部保护电路失灵,电池发生过充时,容易引发事故。过充,负极材料结构中已经充满了锂离子,再没有位置容纳更多。但正极中多余的锂离子仍然会在外加电压的驱使下,向负极聚集。造成大量锂离子在负极表面沉积,形成锂单质结晶。活泼的锂单质遇到高温会剧烈反应;或者单质量过大,则会刺穿隔膜,造成内短路,给电池带来燃爆风险。
其次,材料的热稳定温度越高,说明材料的氧化能力越弱,材料越安全,如下面表格所示,自上而下,越来越安全。正极材料长期浸泡在电解液中,表面的保护膜并不能像负极一样,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确保正极材料与电解液不发生反应的因素主要依靠正极材料自身的热稳定性和与电解液的相容性。
电芯能量密度
每种正极材料都有其理论能量密度,选择了一种正极材料,就选择了电芯能量密度的上限。正极材料的用量设计和加工制作过程中的振实密度也对电芯成品的能量密度产生影响。
电芯功率密度
不同的正极材料种类,决定了电池充放电功率的大体范围。材料的一些细节,作为辅助因素,也会对功率特性造成影响。比如,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稳定性,颗粒尺寸,掺杂原子,碳包覆工艺,材料的制备方法等。以上因素最终都是通过影响正极材料容纳锂离子的能力和脱嵌嵌入通道的通畅性来影响锂电池的功率密度。
电芯循环寿命
影响电芯循环寿命的因素很多,与正极材料相关的,主要有正极材料活性物质在循环使用中的损耗,以及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结构的崩坏引发的正极容纳锂离子能力的衰减。而正极材料中的杂质成分,比如单质铁和三价铁,都会与电解液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副反应,或者造成内部微短路。
4.1 锰酸锂
锰酸锂,作为使用历史比较长的一种锂电池材料,其安全性高,尤其抗过充能力强,是一大突出优点。由于锰酸锂自身结构稳定性好,在电芯设计时,正极材料的用量不必超越负极太多。这样,使得整个体系中的活性锂离子的数量不多,在负极充满以后,不会有太多的锂离子存于正极。即使出现了过充情形,也不会出现大量锂离子在负极沉积形成结晶的状况。因而,锰酸锂的耐过充能力在常用材料中是最好的。
另外,材料价格低廉,并且对生产工艺要求相对不高,是比较早取得广泛应用的正极材料。
但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尖晶石锰酸锂的高温性能不佳。氧缺陷的存在,使得电芯在高电压阶段容易出现容量衰减,同时,在高温下进行循环使用,也会造成类似的容量衰减。原因出在引发歧化效应的三价锰离子身上。防止高温衰减的方式主要集中在减少三价锰这个点上。
锰酸锂,受限于其高温性能,一般不会用在大功率或者环境温度高的场合,比如高速乘用车、插电混动等就很少选用锰酸锂作为动力。但对于电动大巴,市内物流车等,锰酸锂完全可以胜任。
4.2 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安全性和循环寿命上。主要的决定因素来自于磷酸铁锂的橄榄石结构。这样的结构,一方面导致磷酸铁锂较低的离子扩散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它具备了较好的高温稳定性,和良好的循环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