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行业资讯

详解冬季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变短的原因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5-21 19:58    点击量:
早先,美国汽车协会就做了这样一个测试:工作人员选取了续驶里程同为160km的三款车,同时将他们停放在一个可以控制温度的实验室里充电,满电后模仿车辆行驶状态,直到电量耗尽为止。最终的测试结果显示:当温度在24℃时,三辆车的平均续驶里程可以达到168Km,然而,当温度被调整到零下3℃时,三辆车的平均续驶里程却仅仅能够达到69km,足足减少了约57%。由此可见,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与温度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至于为什么纯电动汽车在寒冷的冬季续驶里程会缩短,行业相关专家表示:“主要原因在于动力电池本身。当外界温度较低时,电池的放电容量也会随之降低。”据了解,动力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是25℃,当温度低于25℃时,电池容量则会低于额定容量。
 
专家还表示:“动力电池中电解液的抗阻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造成电池电压的下降。当温度极低时,电解液不易扩散,其两极活性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会大大降低。此外,无论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在此情况下都会出现性能下降的现象。
 
如何保证电动汽车冬季续航
如何在冬季保护自己的纯电动汽车,使其续驶里程能够少降低一些?相关专家也给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勤充电,使电池保持在足电状态下使用;第二,尽量将车停放于环境温度较高的地下车库,使其免受长时间雨雪或低温天气的影响。放电过程中,锂离子想要从负极来到正极,需要在一些动力的驱动下克服一些阻力才能实现。这些阻力包括,从负极结构中扩散出来要克服负极SEI膜阻抗;沿着电解液扩散需要克服电解液传导阻抗;穿越正负极之间的隔膜,需要克服隔膜阻抗;从电解液进入正极,需要克服正极SEI膜(这个膜的结构不是特别明显)和材料内部扩散阻抗。
 
那么锂离子克服这些阻力的动力哪里来?一方面来自于正负极材料电势差,正极材料与负极材料的势能差越大,电池表现出来的开路电压越高,电池存储的能量也就越多,这个属性也是电池能够放电的基本动力;另一方面,电解液中不同位置离子浓度的不同,驱动离子从高浓度位置向低浓度位置运动,所谓浓差驱动。
 
这样看来,只要我们明确,低温是怎样影响这些阻力和动力的,就能理解低温对锂电池性能的影响是怎么起作用的。
 
正极材料活性物质,温度越低,其活性越差,对外表现出电势降低;正极锂离子在材料内部通道中的扩散越困难,表现出阻抗增加;负极表面的SEI膜,是电解液与负极材料初次接触时候形成的一层钝化膜,它的存在保护了负极材料不会被电解液进一步腐蚀,同时又能允许锂离子进入和脱出。当温度降低,锂离子通过SEI膜也变得困难,表现为阻抗增加;电解液的活性,在低温下同样变差,离子在电解液中的扩散能力降低。带电离子的移动速率,宏观上的表现就是电流值的大小。回想一下电流的定义:单位时间流过导体任意截面的电量。联系到电荷移动速率与电流的关系,低温使得电解液通过电流的能力降低了。而对电荷移动的阻碍,则表现为回路阻抗。温度下降,电解液阻抗上升。
 
整体上看,在锂电池这个体系里,电荷移动的不顺畅,既表现为电势降低,同时又表现为阻抗升高。电势或者说电池的开路电压,在一定温度下,与电池内部容纳的能量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那么电势下降显示了电池内电能的减少。
 
上述解释似乎显得过于复杂,那么简单总结下为何低温下,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少了?宏观上,因为低温使得锂电池的可用容量变小了,同时内阻变大了;微观上,低温一方面降低了锂电池活性物质放电的势能,另一方面提高了系统放电阻力。可用电量减小,行驶里程必然会减少,而电池内阻的增加,又将一部分可用的电能直接转化成欧姆热浪费掉了。两方面因素综合到一起,续驶里程必然明显减小。
 

产品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