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锂离子电池的关键原材料有哪些吗?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6-21 14:37
点击量:次
锂离子电池采用高电位可逆存储和释放锂离子的含锂化合物作正极, 低电位可逆嵌入和脱出锂离子的材料作负极, 可传导锂离子的电子绝缘层作为隔膜,锂盐溶于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 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构成锂离子电池的4种关键材料。
3.1 正极材料
锰酸锂(LMO)的优势是原料成本低、合成工艺简单、热稳定性好、倍率性能和低温性能优越, 但由于存在Jahn-Teller效应及钝化层的形成、Mn的溶解和电解液在高电位下分解等问题, 其高温循环与储存性能差. 通过优化导电剂含量、纯化电解液、控制材料比表面以及表面修饰改善LMO材料的高温及储存性能是目前研究中较为常见且有效的改性方法。
磷酸铁锂(LFP)正极材料有着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循环性能, 这得益于结构中的磷酸基聚阴离子对整个材料的框架具有稳定的作用. 同时磷酸铁锂原料成本低、对环境相对友好, 因而使得LFP成为目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中的主流材料 。 但由于锂离子在橄榄石结构中的迁移是通过一维通道进行的, LFP材料存在着导电性较差、锂离子扩散系数低等缺点。
从材料制备角度来说, LFP的合成反应涉及复杂的多相反应,因此很难保证反应的一致性, 这是由其化学反应热力学上的根本性原因所决定的。 磷酸铁锂的改进主要集中在表面包覆、离子掺杂和材料纳米化三个方面.合成工艺的优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是提高LFP批次稳定性的基本解决方法. 不过, 由于磷酸铁锂材料电压平台较低(约3.4V), 使得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偏低,这一缺点限制了其在长续航小型乘用车领域的应用。
镍钴锰三元(NCM)或多元材料优势在于成本适中、比容量较高, 材料中镍钴锰比例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整, 并具有不同性能. 目前国外量产应用的动力锂电正极材料也主要集中在镍钴锰酸锂三元或多元材料, 但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包括电子导电率低、大倍率稳定性差、高电压循环定性差、阳离子混排(尤其是富镍三元)、高低温性能差、安全性能差等。另外, 由于三元正极材料安全性能较差, 采用合适的安全机制如陶瓷隔膜材料也已成为行业共识。
考虑到安全性等问题, 通过改进工艺(如减少电极壳的重量等)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空间有限. 为了进一步提高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开发高电压、高容量的正极新材料成为动力锂离子电池比能量大幅度提升的主要途径(图2)。
3.1.1 高电压正极材料
开发可以输出更高电压的正极材料是提高材料能量密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 高电压的另一显著优势是在电池组装成组时, 只需要使用比较少的单体电池串联就能达到额定的输出电压, 可以简化电池组的控制单元. 目前主流的高电压正极材料是尖晶石过渡金属掺杂的LiM x Mn 2−x O 4 (M=Co、Cr、Ni、Fe、Cu
最典型的材料是LiNi 0.5 Mn 1.5 O 4 , 虽然其比容量仅有146mAh/g, 但由于工作电压可达到4.7V, 能量密度可达到686W h/kg。本课题组以板栗壳状的MnO 2为锰源, 通过浸渍方法合成了由纳米级的多面体聚集而成微米球状的尖晶石镍锰酸锂(LNMO)材料. 该结构对电解液的浸入和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十分有利,且可以适应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减小材料颗粒之间的张力. 该研究还发现, 含有微量Mn 3+的LNMO电化学性能更优, 充放电循环80圈后放电比容量还能保持在107mAh/g, 容量保持率接近100%.LiNi 0.5 Mn 1.5 O 4 的比容量衰减制约了它的商业化进程,其原因多与活性材料以及集流体与电解液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 由于电解液在高电位下的不稳定性, 如传统碳酸酯类电解液会在4.5V电压以上氧化分解, 使得锂离子电池在高电压充放电下发生气胀, 循环性能变差。
因此, 高电压正极材料需要解决电解液匹配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包括以下3个方面. (1) 材料表面包覆和掺杂。例如, Kim等近期通过表面4价Ti取代得到LiNi 0.5 Mn 1.2 Ti 0.3 O 4 材料, 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材料表面形成了坚固的钝化层, 因此减少了界面副反应, 30℃下全电池实验结果表明在4.85V截止电压, 200个循环后, 容量保持率提高了约75%. 然而, 单独的表面涂层/掺杂似乎不能提供长期的循环稳定性(如≥500个循环), 在应用中必须考虑与其他策略相结合. (2) 使用电解液添加剂或其他新型电解质组合。
Yamada课题组利用简单的LiFSA/DMC(1:1.1, 摩尔比)电解液体系实现了LiNi 0.5 Mn 1.5 O 4 /石墨全电池在40℃温度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90%, 尽管高度浓缩的系统的离子电导率降低了一个数量级(30℃时为约1.1 mS/cm), 但依然保持了与使用商业碳酸酯电解液体系相当的倍率性能. (3) 使用具有离子选择透过性的隔膜。 已经证明使用电化学活性的Li 4+x Ti 5 O 12 膜以及锂化Nafion膜与商业PP膜的复合隔膜 [33] 能够极大地改善LiNi 0.5 Mn 1.5 O 4 的循环寿命.
此外, 一些由LiNi 0.5 Mn 1.5 O 4 衍生的新型尖晶石结构高电压材料如LiTiMnO 4 [36] 、LiCoMnO 4 [37,38] 等, 以及橄榄石结构磷酸盐/氟磷酸盐也被广泛研究, 如LiCoPO 4 [39] 、LiNiPO 4 [40] 、LiVPO 4 F 等。
3.1.2 高容量正极材料
由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比容量远高于正极材料, 因此正极材料对全电池的能量密度影响更大.通过简单的计算可知, 在现有的水平上, 如果将正极材料的比容量翻倍, 就能够使全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57%. 而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即使增加到现有的10倍, 全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只能提高47% 。
镍钴锰三元材料中, Ni为主要活性元素, 一般来说,活性金属成分含量越高, 材料容量就越大.低镍多元材料如NCM111、NCM523等能量密度较低, 该类材料体系所能达到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为120~180Wh/kg, 无法满足更高的能量密度要求. 高容量正极材料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发展高镍三元或多元体系。
高镍多元体系中, 镍含量在80%以上的多元材料(NCA或NCM811)能量密度优势明显, 用这些材料制作的电池匹配适宜的高容量负极和电解液后能量密度可达到300Wh/kg以上 。但是高镍多元材料较差的循环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储存性能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 一般认为当镍的含量过高时, 会引起Ni 2+ 占据Li + 位置, 造成阳离子混排, 阻碍了Li + 的嵌入与脱出, 从而导致容量降低 [20,45,46] .另外, 材料表面与空气和电解液易发生副反应、高温条件下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差和表面催化活性较大也被认为是导致容量衰减的重要原因。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有如下3种:
(1) 对材料进行有效的表面包覆或体相掺杂 。例如, 最近Chae等 [50] 利用湿化学法在NCM811表面包覆了一层N,N-二甲基吡咯磺酸盐,有效地阻隔了材料与电解液界面, 抑制了电解液在高镍三元材料表面的催化分解, 1C倍率下前50圈的平均库仑效率达99.8%, 容量保持率高达97.1%.
(2) 开发具有浓度梯度的高镍三元体系。Sun课题组 采用共沉淀方法制备了具有双斜率浓度梯度三元材料,如图4所示, 这种材料的内部具有更高含量的镍, 有利于高容量的获得和保持, 外层有更高含量的锰, 有利于循环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的提升. 通过Al掺杂, 具有浓度梯度的LiNi 0.61 Co 0.12 Mn 0.27 O 2 在经过3000次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从65%大幅度提高到84%.
(3) 开发与高容量正极材料相适应的电解液添加剂或新型电解液体系。
目前高镍多元材料量产技术主要掌握在日韩少数企业手中, 如日本的住友、户田, 韩国的三星SDI、LG、GS等. 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 材料的镍含量在78~90 mol%, 克容量集中在190~210mA h/g. 各公司正尝试将其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 其中尤以特斯拉采用的镍钴铝(NCA)受到广泛瞩目. 需要指出的是, NCA和NCM811两种材料在容量、生产工艺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 松下18650电池正极采用NCA正极, 电池能量密度约为250Wh/kg, 但NCA材料因存在铝元素分布不均、粒度难以长大等问题, 主要应用于圆柱电池领域, 圆柱型电池在在电池管理系统方面需要的技术与成本较高。
除 此 之 外 , 基 于 Li 2 MnO 3 的 高 比 容 量 (200~300mAh/g) 富 锂 正 极 材 料 zLi 2 MnO 3 ·(1−z)LiMO 2(0<z<1, M=Mn 0.5 Ni 0.5 、 Mn x Ni y Co (1−x−y) , 0<x, y<1,0<x+y<1)也是研究热点. 该材料被认为是Li 2 MnO 3 与LiCo x Ni y Mn 1−x−y O 2 的复合物, 二者在结构上都类似于α-NaFeO 2 的层状结构, 在结构上不能完全将Li 2 MnO 3与LiCo x Ni y Mn 1−x−y O 2 区分开来, 因而被称为固溶体富锂层状材料. Li 2 MnO 3 的理论容量虽然高达458mAh/g [59] , 但在电化学性能方面, 富锂层状材料首次库仑效率低、电压变化区间很大、充放电机理研究不够明确, 需要进一步技术改进才能投入实用。
3.2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分为碳材料和非碳材料两大类. 其中碳材料又分为石墨和无定形碳, 如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软炭(如焦炭)和一些硬炭等; 其他非碳负极材料有氮化物、硅基材料、锡基材料、钛基材料、合金材料等。
图 4 Al掺杂的具有双斜率浓度梯度三元材料LiNi 0.61 Co 0.12 Mn 0.27 O 2 [54,55] . (a) TEM EDS元素分析成像; (b) TEM 线性元素扫描分析; (c) Al掺杂和无掺杂的三元材料循环性能对比 (网络版彩图)
负极材料将继续朝低成本、高比能量、高安全性的方向发展, 石墨类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及中间相碳微球)仍然是当前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主流选择; 近到中期, 硅基等新型大容量负极材料将逐步成熟, 以钛酸锂为代表的高功率密度、高安全性负极材料在混合动力电动车等领域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 中远期, 硅基负极材料将全面替代其他负极材料已成为行业共识.
硅基负极材料被认为是可大幅度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的最佳选择之一, 其理论比容量可以达到4000mAh/g以上 , 与高容量正极材料匹配后, 单体电池理论比能量可以达到843Wh/kg, 但硅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巨大的体积膨胀收缩效应, 会导致电极粉化降低首次库仑效率并引起容量衰减 。
研究者尝试了多种方法解决该问题.
(1) 制备纳米结构的材料, 纳米材料在体积变化上相对较小, 且具有更小的离子扩散路径和较高的嵌/脱锂性能, 包括纳米硅颗粒、纳米线/管、纳米薄膜/片 等.
(2) 在硅材料中引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形成复合材料, 引入的组分可以缓冲硅的体积变化, 常见的复合材料包括硅碳复合材料 [78~82] 、硅-金属复合材料等 [83~85] . Cui课题组 [81] 通过先后在硅纳米颗粒表面包覆二氧化硅和碳层, 再将二氧化硅层刻蚀之后得到蛋黄蛋壳结构的硅碳复合材料, 如图5所示, 并利用原位透射电镜研究了碳壳与硅核之间的空隙对材料稳定性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由于蛋黄蛋壳的结构在硅和碳层之间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使硅在嵌锂膨胀的时候不破坏外层的碳层, 从而稳定材料的结构并得到稳定的SEI膜. 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碳包覆之后的纳米颗粒进行二次造粒,在大颗粒的表面再包覆碳膜, 最后刻蚀制备出类石榴的结构 [82] , 复合材料尺寸的增大减小了材料的比表面积, 提高了材料的稳定性, 材料的1000周循环容量保持率由74%提高到97%, 如图5所示.
(3) 选用具有不同柔性、界面性质的黏结剂, 提高黏结作用 ; 最近,Choi等 [88] 通过形成酯键使传统黏结剂聚丙烯酸PAA与多聚轮烷环组分PR交联结合得到具有特殊结构的双组分PR-PAA黏结剂, 如图6所示,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硅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稳定性.
(4) 采用体积变化相对缓和的非晶态硅材料, 如多孔硅材料等.
图 5 具有蛋黄蛋壳的结构的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a) 蛋黄蛋壳的结构合成示意图及TEM图; (b) 类石榴的结构合成示意图; (c) 硅纳米粒子、 蛋黄蛋壳结构硅碳复合材料、类石榴结构硅碳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对比 (网络版彩图)
应用方面, 日立Maxell宣布已成功将硅基负极材料应用于高能量密度的小型电池; 日本GS汤浅公司则已推出硅基负极材料锂电池, 并成功应用在三菱汽车上; 特斯拉则宣称通过在人造石墨中加入10%的硅基材料, 已在其最新车型Model 3上采用硅碳复合材料作为动力电池负极材料.
3.3 电解液
高安全性、高环境适应性是锂离子动力电池对电解液的基本要求. 随着电极材料的不断改善和更新, 对与之匹配的电解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由于开发新型电解液体系难度极大, 碳酸酯类有机溶剂配伍六氟磷酸锂盐的常规电解液体系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动力电池的主流选择.
在此情形下, 针对不同用途的动力电池和不同特性的电极材料, 优化溶剂配比、开发功能电解液添加剂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 通过调整溶剂配比含量和添加特殊锂盐可以改善动力电池的高低温性能; 加入防过充添加剂、阻燃添加剂可以使电池在过充电、短路、高温、针刺和热冲击等滥用条件下的安全性能得以大大提高; 通过提纯溶剂、加入正极成膜添加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电压材料的充放电需求; 通过加入SEI膜成膜添加剂调控SEI膜的组成与结构, 可以实现延长电池寿命。 近年来, 随着Kim等第一次成功地将丁二腈(SN)作为电解液添加剂来提高石墨/LiCoO 2 电池的热稳定性, 以丁二腈(SN)和己二腈(ADN)等为代表的二腈类添加剂因其与正极表面金属原子极强的络合力并能很好地抑制电解液氧化分解和过渡金属溶出的优点, 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普遍认可的一类高电压添加剂. 而以1,3-丙烷磺酸内酯(PS 和1,3-丙烯磺酸内酯(PES) 等为代表的另一类高电压添加剂,即正极成膜添加剂, 则是通过在正极表面优先发生氧化反应并在正极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钝化膜, 从而达到阻止电解液和正极活性物质接触、抑制电解液在高电压下氧化分解的效果.
目前, 高低温功能电解液的开发相对成熟, 动力电池的环境适应性问题基本解决, 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是电解液研发的首要问题. 中远期, 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解液材料的发展趋势将主要集中在新型溶剂与新型锂盐、离子液体、添加剂等方面, 凝胶电解质与固态电解质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而以固态电解质为关键特征之一的全固态电池在安全性、寿命、能量密度及系统集成技术等都具有潜在的优异特性, 也是未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
图 6 SiMP负极PR-PAA黏结剂的应力释放机理. (a) 减小提起物体用力的滑轮机理; (b) PR-PAA黏结剂用于缓解因硅颗粒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而产生应力的示意图; (c) 充放电过程中PAA-SiMP电极破碎和生成SEI膜的示意图 (网络版彩图)
3.4 隔膜
目前, 商品化锂离子动力电池中使用的隔膜材料主要是微孔的聚烯烃类薄膜, 如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的单层或多层复合膜.聚烯烃类隔膜材料由于其制造工艺成熟、化学稳定性高、可加工性强等优点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商品化隔膜材料的主流, 尤其是PE的热闭孔温度对抑制电池中某些副反应的发生及阻止热失控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基于聚烯烃(尤其是聚乙烯)隔膜的高性能改性隔膜材料(如无机陶瓷改性隔膜、聚合物改性隔膜等),进一步提高隔膜的安全特性和电化学特性仍将是隔膜材料研发的重点 .
媒体预计,今年随着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锂离子电池需求激增,将带动下游的石墨产业。尽管石墨的价格和销量一直不见起色,但投机者依旧看好石墨需求趋紧的前景。
石墨是碳的一种同素异形体,二者紧密相关。同素异形体是指同一元素组成的不同结构的单质。石墨是碳元素最稳定的存在形式。(金刚石是碳的一种亚稳态同素异形体,虽然它的硬度远远高于石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高的物质,但它的稳定性却低于石墨。)
“石墨”一词来源于希腊语“graphein”,该材料耐高温,耐腐蚀,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稳定的化学性能,同时比铝要轻。除了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外,优质的石墨还可用于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半导体、发光二极管以及核反应堆等不同领域。
碳纤维是一种由碳原子键合形成的微晶材料,直径只有5-10μm,大约是人体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但其强度却非常高。碳碳键像编织衣物一样沿着聚合物基体成键,碳纤维强度强于钢丝却比钢丝更轻。碳纤维材料常用于高尔夫球杆,自行车架,并有望取代铝,用于汽车和飞机的结构架,例如波音787和空客350X中都使用了大量的碳纤维材料。
目前,石墨材料仅占全球电池需求量的5%。人们有两种方式获取石墨:一是天然矿石,二是煤焦油的合成。而锂离子电池使用的石墨材料一般是由55%的合成石墨与45%低纯度的天然石墨调和制备的。
生产厂家曾经一度青睐合成石墨,因为合成石墨的均一性和纯度要优于天然石墨。现在情况却有了转变,现代化学提纯方法的应用使得经热处理可获得99.9%纯度的天然石墨,相比之下,合成石墨的纯度为99%,因而前者更受欢迎。
与合成石墨相比,经过提纯的天然片状石墨有更高的结晶度,表现出更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此外,天然石墨有望降低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成本,同时还能获得同等甚至更优异的电池性能。现在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合成石墨的售价为每吨10,000美元,而通过天然石墨薄片加工的的球形石墨售价仅为每吨7,000美元(2015年价格),未加工处理的天然石墨还要便宜。
可以预计的是合成石墨终将被替代,未来属于更便宜更环保的天然石墨,而以天然石墨为原料合成的石墨烯,则是科学家们为我们绘制的另一番蓝图。
石
墨烯是碳的另一种同素异形体,是一种六角形晶格结构的平面薄膜,它仅一个碳原子层厚度,具有柔韧、透明、不透水的特点,比钻石还要坚硬而且比黄金更容易导电,每个碳原子周围有三个电子,并与最近邻原子的电子,形成化学键。专家认为,石墨烯这种神奇的材料可用于包括电池在内的多种产品。
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石墨烯的电化学储能性能优于石墨,而且其充电速度比石墨快十倍,有望实现快速充电,此外,锂离子电池的负载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对于传统的石墨负极,锂离子会沉积在负极表面形成枝晶。石墨烯却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得锂离子可以通过表面10-20nm的微小孔洞在石墨烯片间很好地存储,同时实现快速充电和能量的最佳存储。一旦实现应用,这样的电池估计可以存储10倍于普通石墨负极的能量。
石墨烯还可以掺入氧化钒中来提高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研究表明,这种改性后的正极材料组装的电池能够在20秒内完成充电,而且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0%。石墨烯也被用于超级电容器、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希望以此提高比能量密度。
石墨烯的优异性在学术界已被争论了几十年,但目前这种优异性依旧没有步入商业化生产,神奇的是,几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铅笔以及其他产品中不经意间使用石墨烯。我们也许只有更好地探索石墨烯的机理和结构,才能早日实现它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