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池专家齐聚中国探讨新一代先进铅酸蓄电池开发进展如何
在电池储能需求有望呈现显著增长之际,全球电池专家将于3月5-6日齐聚中国上海,探讨新一代先进铅酸蓄电池的开发进展。
由世界领先的电池企业和电池研究机构发起组成的最新研究团体——国际电池创新联盟(ConsortiumforBatteryInnovation,CBI)在上海主办了这次为期两天的研讨会。
目前铅蓄电池占全球可充电池储能设备的75%。除了用作车辆启动、照明和点火电池之外,铅蓄电池支持所有储能应用,从数据中心、移动网络和医院的备用电源,到电单车、叉车、船只和军事应用等。如今,铅蓄电池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再生能源存储,包括太阳能电站、风电站和微电网等
为提高循环利用效率,中国已宣布要提高铅电池的回收率,国家能源局已将铅电池列为国家“支柱性”产业。在此大背景下,本次研讨会还将讨论目前在欧洲和北美使用的铅电池再利用技术。在这些地区,铅电池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率现已超过99%。
国际电池创新联盟将在本次研讨会上探讨中国市场发展动态,并将公布未来两年的研究计划。联盟的中国会员企业包括双登集团、山东金科力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圣阳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及天能动力等。
国际电池创新联盟的前身是国际先进铅酸蓄电池联合会(ALABC),成立25年来一直为铅酸蓄电池的研究提供资金,从而引领了启停电池等技术突破,提高了能效,降低了污染。对于电动车来说,铅酸蓄电池也很关键的,因为几乎所有电动车都在利用铅酸蓄电池来提供基本的安全和备份功能,如照明和其他车内安全系统等。
国际电池创新联盟为铅酸蓄电池的创新研究提供资金,使其应用于储能、动力和汽车等方面,是该领域唯一的全球研究机构,旨在通过研究来提高铅电池的性能
来自《调研报告》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动力蓄电池累计配套量超过131GWh,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配套类型上,磷酸铁锂、三元电池分别占比约54%、40%。外形设计上,方形、圆柱形、软包占比约78.7%、20.6%、、0.7%。
如此巨量的动力蓄电池已经来到了退役期,如果未经妥善处置和进行价值最大化利用,一方面会威胁公共安全,造成难以逆转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也将对宝贵的有价金属资源形成浪费。“废旧动力蓄电池一方面会形成镍、钴等重金属污染,另一方面电解液的处理不当也将造成氟污染甚至水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身健康构成威胁。随着动力蓄电池累计配套量的不断增加,电池中锂、镍、钴、锰及稀土等金属如未有效回收利用,也将直接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调研报告》指出。
正因此,国家针对动力蓄电池回收的政策制定明显加快。先是2018年2月,工信部牵头七部委联合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动力蓄电池溯源信息系统,鼓励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8月,《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对梯次利用电池产品明确规定实施溯源管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迈入落地实施阶段。
与全国政策相比,各个地方制定的方案更为细致。如深圳市提出销售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按照 20元/千瓦时的标准专项计提动力蓄电池回收处理资金,对已按要求计提动力蓄电池回收处理资金的企业,按经审计确定金额的 50%对企业给予补贴,补贴资金专项用于动力蓄电池回收。深圳也由此成为国内第一个设立动力电池回收补贴的城市。
值得关注的是,从企业回收情况来看,当前回收的动力蓄电池中,以“研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为主,而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较少。同时随着个人用户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主体,退役电池的回收也将逐步转向“个人用户”为主。从事新能源共享汽车运营的长沙先导快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宏伟认为,随着国家补贴政策的细化及充电设施的逐步完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将逐步由公共领域带动转向由私人领域带动,家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将进入高速增长期。
至于退役电池归谁处理,此前发布的《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中,已有明晰规定,即“谁产出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这也就意味着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和汽车生产企业要担负起动力电池回收的责任。此次的《调研报告》亦显示,汽车生产企业正在通过多种形式构建回收体系。目前,北汽新能源、广汽三菱等45家企业已设立了3204个回收服务网点,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中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高的地区,并主要以4S店的形式存在。
“作为车厂的销售服务网点,4S店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弊端,4S店大部分建在市区,对废电池的存储空间有限,基本上除了新车、展示样车没有太多空间来存储这些电池。再者,4S店按照国家标准往往达不到消防等级,基本都达不到这一要求。”北京赛德美资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赵小勇表达了自己的顾虑。
产业链各路玩家纷纷入场布局
2月 11日晚间,光华科技(002741.SZ)宣布与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以及循环再造动力电池材料等业务上开展合作。而在此之前,光华科技还与广西华奥、南京金龙等车企签署了类似的合作协议。瞄准正在构建中的国内动力蓄电池回收体系这块“新蛋糕”,包括车企、动力电池企业、第三方企业及跨界上市公司等多股势力开始深入布局。
《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构建的动力蓄电池回收体系中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生产者主导,由汽车生产企业利用销售渠道建设退役电池回收体系,回收退役电池移交综合利用企业处理或与其合作共同利用电池剩余价值;另一种是以第三方为主体,由梯次、再生利用企业与汽车、电池生产企业合作,共建共用回收服务网点,集中回收合作企业新能源汽车的退役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