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行业资讯

哪种锂电池技术最靠谱?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7-04 20:00    点击量:
 虽然电池技术在近几年确有进步,但其性能似乎距大众期望尚远:电动汽车所用动力电池容量确有上升,然其续航里程却不能令人满意;手机方面,三星只是适度的提升其电池能量密度,加之一些管理、设计上的问题,NOTE7便遭遇了“滑铁卢”。尽管在社会上,电池已经成为大家寄以厚望的热点,但我们必须理性地意识到:电池进步虽有很多种可能性,但选出一条可行的路并且把它走通(产业化以服务社会)却并不容易,因为选择和研发都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因此就目前锂电池行业和广大社会期望而言:大众所期望的快速运转尽早实用的心态固然可以理解,但在产业实际中并不可取。因此谨慎选择和筛选锂电池技术十分重要!
 
 众所周知,锂离子电池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是消费电子、电动汽车甚至储能行业的主力军,近年来社会及专业人士对其期望值也很高。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锂电池技术,这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吸引了投资人、各地政府的注意力。但值得注意之是:这些技术整体来说良莠不齐,不乏以下情况:有些包装很好,实际技术先进性却是大大的问号。
 
 在此背景下,笔者特在此介绍一些筛选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常识,以便向广大普通群众进行科普与知识宣传。
 
 一、什么是锂离子电池?其工作原理为何?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即可反复充放电的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锂离子)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因为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材料中储存时能量不同,而该能量差就是锂电池能存储/释放的电量: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正极处于脱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下图就是锂离子电池工作的典型示意图,其使用的反应体系为最经典的钴酸锂正极-石墨负极。
 
在该电池中,以充电过程为例正负极的具体反应如下:
 LiCoO2=Li1-xCoO2+xLi+xe-
 6C+xLi+xe-=LixC6
 
因为材料本体的性质局限,在正极的反应过程中,钴酸锂一般情况下只能脱出0.5个锂离子,再多则会导致结构坍塌损坏,因此一般情况下钴酸锂的理论容量上限只有140mAh/g左右,而负极石墨的理论密度为360mAh/g。再加上钴酸锂的放电的平均电压为3.7V(实际上是从4.2的充满电最高电压逐渐下降到3V左右,3.7为平均值),同时,考虑到石墨负极很低的电位值,以及电池中各种其它元件的占比,最后可以得到我们用的锂电池(例:手机)的能量密度大约是160Wh/kg左右。
 
 能量密度对于各种电池都是最为基础的核心参数,必须而且应该是公开透明数据。然目前常用锂离子电池中,由于取决材料、技术体系不同,能量密度可以从几十(比如钛酸锂)到200Wh/kg左右。一旦这个数值极高(或极低),就值得重点关注了:
 
一方面,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做出了较高的能量密度,可能技术上有突破,值得庆祝;另一方面,不排除有部分人士商家存在性能夸大现象。如果能量密度数据不轻易标出,则消费者购买/投资人投资前就需谨慎思考(因为谨慎推测:不愿意标注的多半是因为该性能不佳)。
 
电池的基础是电化学科学,而对于这一领域,有一个朴素但是最为基本的原理:任何一种电池,其存储能量的机理均需写出一个相应的电化反应方程式,如此才能知道其电压情况,判断其理论极限能量密度等,而且这些对于电池而言都只是最基本信息。不论此电池技术有多新(或只是相关人士所说的新),其原理都必须能写成化学方程式,落实在纸面上,如此才可以经得起学界常识的检验。笔者近来有友被推销一种电池,然而推销人士却对最基本电池反应原理三缄其口,因为“怕泄密”,同时说出一些违反电化学基本常识的理论,因此购买与采用该技术前还是建议要做仔细调研,谨慎行事。
 
就电池而言,电化学反应机理是最基本信息,需要公开透明,而且这还仅仅是第一步。电池工程技术真正的壁垒在于对材料、整体结构以及工艺的优化。即使基础原理清楚,还需考虑实现难度,新技术工程化的艰辛是远超出很多人想像。近几十年来中国工业取得如此大成就得益于技术人员的辛勤积累,不懈坚持与严谨钻研。中国的电池工业能有目前的成就,同样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在工业工程化中的辛勤探索。
 
 故而请允许笔者再次引申,此前对“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石墨烯增强(锂离子)电池”“石墨烯辅助(锂离子)电池”的质疑已有诸多分析(只限于锂电池,并没有涉及铅酸等其它技术)。
 
在此再次强调:石墨烯用于锂电池,只能做负极活性材料和导电添加剂。做负极材料其成本高,体积密度低,首次效率极低,使用中会产生结构变化(Re-stacking),成本颇高,基本无可能性;而当作导电添加剂,其与其它碳系材料兄弟竞争,并无明显优势,又面临工程中分散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实际上,现今市场中各种石墨烯电池技术,几乎很少有人愿意将自己电化学反应方程式明确公开地写出,从而让同行站在科学的角度去检验。其中缘由,值得思考。
 
 相比之下,许多新一点——例如铝、镁等电池,在不谈论技术可靠性之外,其反应机理确实存在,因此至少还存在进一步讨论分析这种技术的空间。
 
二、起名很重要——就名字关注是否具有可靠性
 
 起名很重要——拥有朗朗上口名字的技术,利于被记忆与传播。市场中存在诸多的“石墨烯电池”均按照此方式传播,主要优点其实也是便于记忆。相比之下三元锂电池、硅负极电池就显得较为稀松平常。加强传播性固然重要,但如若该名字喧宾夺主,掩盖或者扭曲自己真正核心和竞争力的技术,那就在一定程度上有名不副实的问题。实际上,锂电池命名在行业内一般都有通用规则的,在这里可作简单介绍:
 
 1)以最主要的组元来命名,由于锂电池中正极材料往往是锂电池中能量密度最重要的决定环节,因此以其命名情况最多。比如磷酸铁锂电池、三元电池、钴酸锂电池等。随着近年来的技术发展,一些高性能的负极材料已经登场或正在登场,因此钛酸锂电池、包括以后的硅负极(电池)命名也是合理的。同理,此原则相较其它体系的电池也适用,比如镍氢、铅酸等,几乎是电池名就可以初步概括核心反应。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加了一点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不可以称之为石墨烯电池,加了一点石墨烯的锂空气电池也不能称作石墨烯电池。这就如同加了味精的鱼香肉丝还是只被视为鱼香肉丝一样。当然,如果加入石墨烯确实强化了性能,那么所强化的性能是需要举证效果的,如此才能令科研与工业界信服。
 
 2)以反应机理/特点来命名,最为典型的是液流电池。液流电池是以液态存在的正负极物质,用隔膜分隔在不同腔体中,利用泵将其输送到隔膜界面处进行电化学发应,实现电能存储或释放的电池。就通俗视角来看,可以理解为液流电池就是几个化工用的罐子,通过泵将反应液体输送到界面处反应,实现电流存放。这样的电池能量密度很低,只有几十Wh/kg,仅适合于工业固定储能,几乎无法使用在汽车上。因为液流电池中钒体系相对成熟,有时也会称之为钒电池。此前一则新闻表示,“钒”电池使用在汽车上,市场规模万亿,续航里程N公里。就专业角度而言,该讯息存在虚假之嫌。当然,笔者没有否定钒液流电池之意:这类电池寿命长,因此在场地条件宽松的储能应用场景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