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行业资讯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究竟用锂电池好还是氢燃料电池好?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7-05 16:33    点击量:
氢燃料电池的寿命,国际上最好的在5000小时。理想状况下,以一辆车百公里时速计,可行使5000小时,里程即为50万公里。“在使用过程中燃料电池的性能会衰减,不洁空气污染催化剂将影响寿命。” 邱新平称。
 
在安全性上,氢燃料电池也并非完美无瑕,可能会发生泄漏爆炸,且爆炸的威力很大。“尤其要做好全面系统的防护,要考虑到任何恶劣条件状况,防患于未然。” 邱新平进一步表示,“就成本而言,氢燃料电池并不便宜,贵就贵在关键部件,如全氟膜、铂催化剂等。”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管是在基础研究还是产业化中,日本燃料电池都是发展比较快的,尽管相比10年前已经下降了80%之多,但是目前的价格还是偏高。此外,建设加氢站建设成本也不低,还要考虑运输成本、建设成本以及气体安全性等各方面因素。” 
 
相比之下,虽然目前的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快速充电上,与氢燃料电池相比存在差距,但在快速变功上拥有优势。同时,随着“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的能量密度达到300瓦时/千克”被政府和业界作为下一段发展目标提出,各方也在致力于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
 
不可否认,现在锂电池存在安全性隐患。“但是,随着人们对锂电安全认识的深入,在电池单体技术、电池系统等多层面对电池进行防护管理,在3-5年内解决锂电池安全问题,我们有信心。” 邱新平说。
 
据记者了解,锂电池除了在上述硬件性能上有待突破,在软件的电池管理系统(BMS)也落后于国际同行。以特斯拉电动车为例,其电池管理系统最多可串联起8000多节锂离子电池,保持电池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充放电的安全性,所以特斯拉的续航里程可以达到350公里。而目前国内的电池系统最多也就串联起2000多节。在系统集成技术上的差距也需努力追赶。
此前不少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考虑到电池行业周期长,技术累积和突破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动力电池要取得革命性突破,难度不小。预计5-10年内还将以锂电池为主,向第三代锂离子电池发展。” 
 
 “今后10年内,不管是锂电池还是燃料电池都有机会,5-10年内还将以锂电池为主,如锂硫、锂空电池是未来研究的方向,需在负极材料、正极材料以及电解质上下功夫。20年之后,我个人认为燃料电池将成为大趋势。”邱新平表示。
 
 “尽管氢燃料电池在日本成本降低很多,性能提高了不少,但从研发层面而言,国内的技术积累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中科院电工所储能技术研究组组长陈永翀对记者坦言,“现在讨论未来动力电池的技术发展路线,更多的还是局限在电池材料的选择上,如磷酸铁锂、三元锂等,但这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应立足于电池的大结构研究,立足于安全性大幅提升、成本大幅下降、系统循环寿命大幅延长上,开发新型动力电池。”
 
 “未来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还是要根据市场来定,只要是安全快充、成本低、寿命长的电池都应该鼓励发展。” 同时,陈永翀进一步表示,“我们要立足基础科学,看准方向后持续研发,不要忽冷忽热,也不能随风倒,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实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  ◆  ◆
国内动力锂电池发展最新情况
 
近两年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呈井喷式发展,带动了动力锂电池需求快速增长。以2015 年为例,全年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37.9万辆,同比增长4 倍。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以及各公司公告统计数据显示,2015 年国内动力电池产量约16吉瓦时,预计今明两年新投产能20吉瓦时,2016 年年末将达到32吉瓦时。
 
与电动汽车的火爆相呼应的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动力电池产地。
 
动力锂电池产业链成为2015年募投最为密集的领域,比亚迪、杉杉股份、德尔家居、大东南、赢合科技等上市公司纷纷定增投入锂电池产业链,动力锂电池产能极大扩充。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锂电分拆,准备单独上市。”记者从天能集团获悉,“‘十三五’期间,天能也在努力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至300-400瓦时每千克。同时在充电时间、安全性上进一步提升。”锂电池生产技术成熟、产业链完善、可以批量化生产且生产成本低,正处于规模效应扩大阶段。而氢燃料电池制造难度较大,对于质子交换膜、关键材料催化剂、双极板等技术要求高,这些关键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欧洲、日本手中。
 
从时间上来看,氢燃料电池只需要3—20分钟;而锂电池充电时间相对较长,大概需要30分钟—3个小时。
 
从续航里程来看,氢燃料电池轻易可达600km以上,且提升空间大。而锂电池的续航里程为400km左右,续航里程易受环境温度制约,且会出现锂电池老化现象。
 
从质量能量密度上来看,锂电池能量密度为90到140Wh/kg,三元锂电池理论能量密度是300到350Wh/kg。氢燃料电池作为一种发电装置,能量密度远高于锂离子电池,目前能达到600Wh/kg,理论上限是1到2万Wh/kg,提升空间巨大。
 
成本角度
 
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制造产业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难以实现批量化生产,从而增加成本;除此之外,建设一座加氢能力大于200公斤的加氢站成本在1000多万元以上,虽然国家出台了对“符合国家技术标准且日加氢能力不少于200公斤的新建燃料电池车加氢站,每站奖励400万元”的扶持政策,但高昂的建设成本还是让人望而却步。
 
此外,两者也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锂电池存在过充过放的问题,碰撞时电解液泄露容易起火;氢燃料电池储氢罐需要密封,加氢时氢气泄露容易引起燃烧,碰撞时容易氢气泄露。
 
虽然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起步晚,但我国高度重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燃料电池汽车及其关键部件的技术路线图,对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提出了技术目标;随后2016年11月29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燃料电池汽车要“产业化”,到2020年要实现燃料电池车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示范应用。目前,国内已形成整车、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的技术体系,具备小规模产业化条件。2018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生产1619辆,加氢站已建成12座,在建20座。国家将持续加大对燃料电池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开展关键材料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双极板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提高电堆产品的性能和寿命,降低成本。
 
目前锂电池和燃料电池是有望替代石油车的主流技术,两者各有优势,均有巨大的进步空间。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分析师认为,若锂电池能提升其能量密度,优化循环使用寿命,会更具竞争力;氢燃料电池的核心技术、车辆和加氢站建设的巨大成本、安全等问题依然是产业发展的巨大瓶颈。从环保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氢燃料电池比锂电池更有发展前景,但从短期的经济效益来看,发展锂电池比氢燃料电池更具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