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BMS功能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7-08 09:55
点击量:次
一、目前动力电池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研究,尤其是经过“十二五”新能源汽车大幅度的推广应用,我国在电池管理系统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生产厂家也有一定的规模,产品种类较为完备,能支持基本车型的配套,但是中国自主的动力电池系统性能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①产品工程化设计能力较弱。国内电池企业一般委托专业电子公司或高校开发相关系统,但对电池自己对其规律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数据积累,无法与设计公司进行深入沟通,影响产品性能;
②产品可靠性差。电子元器件多为非车用级,而且由于批量较小,多采用手工焊接的方式制造,产品电磁兼容性差,稳定性和可靠性低;
③产品系统功能简单,虽具有基本的检测监控功能,但在数据采集的可靠性、 SOC 的估算精度、热管理、均衡、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差距;
④电池和整车行业对电池管理系统都缺乏设计和生产经验,双方合作缺乏深度。
⑤中国目前还缺乏熟悉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的复合型专业人员。
二、动力电池系统基本功能
①BMS管理系统要能控制电动系统环境温度,要保持适宜,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②要保障单体质量要高、一致性要高,即动力电池单体生产中过程控制措施到位;
③BMS管理系统,低温环境下,要能对动力系统自动加温,对即将发生燃烧时(或爆炸时刻),要能自动消除这些;
④电池包的IP等级要符合电动汽车的技术要求;
⑤要具备自动规避人为不当操作的功能。
其中保持电池包基本性能稳定,是主要的目标。
按照电芯能量密度300Wh/kg和Pack能量密度260Wh/kg的目标来计算,Pack系统的集成效率要做到85%,而当前乘用车Pack的集成效率普遍在65%左右,这意味着集成效率需要大幅度提升,才能达成目标。
要提高Pack的集成效率,有两个可行的途径,一是优化Pack内部的结构设计,大幅度减少Pack内部的组件数量,将更多的组件和功能集成在模组和箱体上,从而减轻重量;另一个是采用轻量化的材料,如采用铝型材或复合材料代替高强度钢,采用塑胶件代替金属件等,也可以减轻重量。
2广泛的温度适应性
冬天可以在零下20℃,甚至零下30℃的低温下工作,夏天可以经受50℃的地面高温而不趴窝,同时还要承受3~4C的快充,这是电动汽车大范围推广的必要条件。要满足这一要求,高换热系数和快速热交换的液冷/液热系统将成为Pack的标配。
液冷/液热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在-30~50℃环境温度和4C快充工况下,将电池单体的工作温度控制在15~45℃、电池单体间的温差控制在5℃以内。
综合运用仿真分析和测试验证等手段,达到液冷/液热系统的最优化设计,才能做到-30~50℃的使用温度范围,以及大倍率和长寿命使用。
液冷/液热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整车的冷却循环系统相互匹配,必须与Pack的结构设计高度集成,必须达到极高的热交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