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行业资讯

关于锂离子电池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以及特性介绍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7-17 10:28    点击量:
电池的基本原理: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得电子;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失电子。电子经过负载,由负极流向正极,形成方向从正极到负极的电流。
 
介绍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时,以应用较为广泛的 18650 锂离子电芯为例,下面是发生的化学反应示意图和公式:
 
先看放电过程中正极的反应(钴酸根先拿掉)。
 
1个 (+1)价锂离子<------ (1-x) 个 (+1/(1-x)) 价锂离子 + x个 (+1) 价锂离子 + x个电子
 
令 x=0.5,得:
 
1个 (+1) 价锂离子<------0.5个 (+2) 价锂离子 + 0.5个 (+1) 价锂离子 + 0.5个电子
 
两边乘以2,得:
 
2个 (+1) 价锂离子<------1个(+2)价锂离子 + 1个 (+1) 价锂离子 + 1个电子
 
再简化:
 
1个 (+1) 价锂离子<------1个(+2)价锂离子 + 1个电子
 
这个公式其实是描述整体反应,而不是描述单个个体反应的。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
 
正极的(+1/(1-x))价(其中,0
 
负极的锂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为(+1)价锂离子,电子从负极流入负载回路,锂离子通过电解质流向正极;
 
又回到电池基本原理了吧。正极的核心是 (+1/(1-x)) 价锂离子,负极核心是锂原子,两者反应生成 (+1)价锂原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流动形成电流。
 
在现实中制作电池时,总需要物质来承载正极的锂离子和负极的锂原子,就好像货物总是需要货架的。那么锂离子的货架就是 钴酸根 离子,与锂离子共同构成正极;负极的锂原子则由带孔石墨等材料构成,不至于反应后,把负极反应没了。正极和负极之间是电解质和隔膜,既用于锂离子流动,也用于隔离正负极,防止内部短路。
锂离子电池特性
 
用户最关心的锂离子电池的特性是电容量,比如常说的 2000mAh,指的是在锂电池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所能放出的电荷数。我们看一份锂离子电池的规格说明书:
这块电池比较重要的几个参数:
 
容量 :2500 mAh
 
充电截止电压:4.2 V
 
放电截止电压:2.5 V
 
最大充电电流:4000 mA
 
最大放电电流:20000 mA
 
总之都是围绕电池容量和充放电来考虑的。电池容量取决于负极能放出多少电子以及正极能吸收多少电子。
 
为什么会有充电截止电压呢,换句话来说,过压充电后会有什么问题?在前面描述锂离子电池结构时提到,负极是由石墨和锂原子组成的,其实锂并不是以原子形态存在的,而是以锂离子形态和石墨共存的。过压充电后,锂离子会析出为晶体状锂,无法参与充放电,导致电池容量减少。
 
为什么会有放电截至电压呢,换句话说,放电过度后会有什么问题?过度放电后,负极中的锂离子大量流向正极,导致石墨空虚,部分区域发生坍塌,无法再存放锂离子,也会导致电池容量减少。